2010-12-14

綠能陽光大地 ‧ 台南縣

太陽光電開花散枝,兼顧經濟發展與環保...

1993年,一群台南縣子弟為了保護七股瀉湖生態,以群體苦行八天七夜的方式,表態反對在濱南設置七輕和大煉鋼廠等重汙染的石化工業。十五年的努力,成就了雲嘉南國家風景區和台江國家公園,也讓黑面琵鷺成為台灣生態保育的代表作。

當年擔任立委、帶領活動的蘇煥智,在就任地方首長後,延續環境生態保護的主張,同時兼顧在地經濟發展和提振就業機會的多重考量,以「太陽光電」為台南縣開創出一片陽光大地。

太陽能,堪稱當今石化能源替代品的首選。台南縣,全境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氣候溫暖、陽光充足,正是應用太陽能的絕佳場域。


公共建築扮先鋒,環保科技園綠能自慢

一開始,縣府從行政大樓動手,把飽受日曬的正立面(南面)建築,改為太陽光電遮陽帷幕(BIPV)。屋齡逾27年的舊大樓在建築結構安全無虞下,完成尖峰發電容量達12千瓦(kWp)的太陽光電設置,讓縣府有效減少電費支出。

「我們把太陽能面板設置在大樓正立面,面積顯目,遠比傳統置放在屋頂的做法,更有吸睛效果。」縣長蘇煥智表示:「民眾路過或洽公時抬眼一望,加上親自體驗縣府空間實行的各種節能減碳作為,政府帶頭示範的效果就出來了。」

但,這只是台南縣與太陽能產業與應用畫上等號的序幕。接著四年間,縣府在各種可能的新興公共建築中,讓太陽能、採光和納風設計的組合,一次次亮相演出──例如,南瀛綠都心公園的光電頂罩、蘭花生技園區入口處的蝴蝶蘭造型的光電地標。在休閒實驗方面,無油水和空氣汙染的虎頭埤大目降一號太陽能電動船,更首開太陽能在觀光休閒領域的實驗之作。

面對在地經濟發展和就業機會供給的考量,台南縣府以嶄新的思維、致力於開發工業區。蘇煥智表示:「新開發的工業區從汙水處理、用電節能,到公園兼滯洪池等公共設施的規劃,都以運用潔淨能源為優先考量,我們竭力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個層面尋求最大交集。」以柳營環保科技園區為例,園區初期開發就遍植大量幼樹,開闢環園自行車道,辦公區建築採用陽光電遮蔽帷幕,更設立了台灣首座追日型太陽光電涼亭。

南科新市鎮,太陽能是社區必備品

開發陽光電城(位於南科特定區),是台南縣另一項發揮綠能綜效的大型計畫。這是一個造鎮計畫,願景之一是讓區內的各項設施用電──從公共設施、主要道路、公園滯洪池到住宅社區的電力供應,廣泛運用太陽能發電。

縣長辦公室秘書詹益欽博士表示,想要建商蓋房子時就納入太陽能發電系統,需要有適當的誘因。於是,縣府一方面提供建商最在意的容積率獎勵措施,一方面在給予容積獎勵的同時,要求每戶至少要設置二千瓦以上的太陽能發電設施。

有別於傳統的民間太陽能發電都是先供應自給,有餘電再外賣給台電,陽光電城社區的發電系統採用市電並聯型,就是整個社區(目前有兩個建案近60戶採用)的太陽能發電量全數賣給台電,再由台電供應市電給住戶使用,而用戶對於太陽能設施無需費心維護。縣府預估,總戶數達四千戶的陽光電城,全區總發電量將達八百萬瓦,對於培養潔淨能源的使用習慣、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都會有顯著的效用。

此外,預計今年第二季通車啟用的南科車站,是台南縣綠能應用的最新代表作。為了舒緩交通尖峰時段湧入南科園區的車流量,提供節能減碳的通勤工具選擇,縣府與台鐵達成委託興建協議,把原本預計要數年後才興建的南科車站,提早由縣府接手興建。造型流線感的南科車站,是全國首座具有環保特點的車站。它的站體屋頂設有太陽能發電系統,供電自給自足,並能遮蔽80%以上的陽光,同時採用通風設計,讓車站內部採光明亮、氣息舒爽。

展望未來,台南縣新一波的綠能計畫將鎖定在公家機關和學校的屋頂。根據初期的規劃,這些空間將逐步開放給民間業者承租、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詹益欽博士樂觀看待這項計畫:「透過回饋電價模式,這些機關單位原本閒置的屋頂空間將能有效利用,他們也能享有更潔淨、低成本的用電。另一方面,這些機關單位總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必將遞減,太陽光電業者也有了營運的新舞台,這是個三贏的局面。」

千里植樹成效佳,環境教育動手體驗

在積極運用太陽能之際,台南縣府也想方設法推動許多環境保護措施。例如,為了讓道路景觀不再光禿單調,縣府自2006年起廣泛在八公尺路寬的公路兩旁遍植台灣欒樹、茄冬與樟樹等適合本地氣候生長的喬木,迄今林道距離累加起來早已在千里之外。

縣府對環保的努力,還落實在綠美化的推廣。鄉間地區有不少土地沒有開發使用,往往任憑雜草叢生或是成為垃圾髒亂源。城鄉發展處處長吳欣修便表示:「綠化公有土地,是縣府的責任範圍。而對於私人土地,我們就祭出減免地價稅的利多,鼓勵地主們綠化閒置的土地。」從2006年迄今已有50多處土地的稅賦獲得減免,無形中也增強民眾綠化環境的意識與行動力。

另一方面,縣府也重視「自己的生活環境,要自己照顧」的理念,讓台南縣的小學生從五年前就開始要「掃廁所」。起初有不少家長反彈,但校方耐心溝通後,發現孩童在校養成的清潔習慣,也慢慢帶回家庭產生影響力,讓向下紮根的努力有所成果。

◎本文發表於數位時代2010年四月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