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0

數位住宅(6) 永續服務觀,由住宅延伸至社區

體察到社區住戶關心的面向,
逐漸從自宅逐漸擴大到公共設施、社區環境,
甚至跨社區的資源共享,
遠雄結合網路科技夥伴的專業,
率先推出台灣首套社區管理入口平台。

一座社區的良囿,住宅建築物的設計規畫是否舒適、利於安居,固然是根本的硬體條件。但面對動輒上百戶、數千人每天來去的流動環境,接下來社區管理組織的完善度、整體住戶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甚至社區營業管理規則的嚴謹與落實程度,才正是考驗長期維護一座優良社區的成敗關鍵。

「這是個服務為王道的年代,建商與住宅買主之間的關係,不再僅是單純的建物銷售和硬體售後維護而已。」遠雄房屋數位家庭研發總監劉炳忠表示︰「使用者(住戶)關心的面向,已經從自宅逐漸擴大到公共設施、社區環境,甚至跨社區的資源共享了。」

硬體之外,住戶溝通管道更形重要

遠雄企業團也體察到,社區管理的成效,雖然住戶的參與和實踐是主要條件,但如果加上便利的管理工具,那麼無疑將會是善其事的利器了。於是在持續領先市場,推出一波波住宅數位硬體新應用的同時,遠雄集團結合精誠資訊的網路科技專業,合作開發一套社區管理網路通用平台。

劉炳忠明確點出:「簡單講,我們把這個網路平台當做社區管理入口(portal)網站,讓遠雄建案的社區管委會和住戶,有一個便利溝通、凝聚住戶力量的管道。」

依據遠雄企業團在全國推案的進度(包含已交屋入住、興建中的豪宅和集合住宅),預計在2009年時,全國將有八千戶住宅,到2011年時,將有30個社區的數量。因此社區之間有共通的公共設施使用管理需求,也有社區各自想要發展的論壇或應用服務;而這套兼具通用功能和客製化擴充能力的網路管理平台,便成為一項遠雄擴展消費者服務的創新策略。

初期著重公設管理,民生消費服務接續啟動

「住宅社區宛若一個社會縮影。」劉炳忠表示:「我們把企業管理的概念,延伸到社區管理。而這確實是台灣建商率先實現住宅永續服務的里程碑。」

這套社區管理網路平台預計今年(2007)10月正式問世,將由已設置管委會的林口未來城、三峽大學風呂等社區的管委會先行上線啟用。初期功能除了基本的訊息公佈欄、行事曆、住戶討論區之外,將以公共設施的使用管理為主,包括健身場地的預約、消費扣點、點數儲儲等。

劉炳忠坦言:「當涉及到金錢相關的事務,能夠透過一個有公信力的網路平台來管理時,最大的好處將是避免舞弊的可能。」

此外,社區網路管理平台也將陸續啟用住戶推薦購屋的獎勵制度、遠雄企業團的跨業行銷,甚至以龐大的住戶量為議價基礎,洽談更多民生消費服務,包括商店購物特惠、超級市場代送服務、快遞服務等。

社區住宅管理的模式在結合網路科技的互動、便利與特點下,將徹底改寫傳統物業管理的靜態服務範疇,而讓真用的使用者(住戶)主動參與、發表意見,為自身生活的舞台投注更多心力,也讓這一個個社會縮影呈現更多樣的趣味風貌。

#####
應用服務模式

.由遠雄企業團投資的社區管理入口平台,提供管委會和住戶一個溝通意見、公設使用扣點和儲值、以及享受特約民生消費服務的專屬平台。預計2007年11月起在二個住宅社區率先啟用。

.系統合作夥伴:精誠資訊、國泰世華銀行、統一速達。

數位住宅(5) 每天量測,居家健檢護你一生

透過預先內建於住宅的健康量測裝置,
住戶可以輕鬆每天在家做健檢,及早發現疾病,
不但住得更健康,也大大節省醫療資源。

建商與醫療院所攜手提供居家健康照護服務,向來是台灣住宅推案上一大熱門訴求。但因為遠距醫療照護工程,衝擊現有的醫療流程、法規適用性,甚至高昂的服務作業成本,因此一直都處於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況。

但在今年下半年,經過一年多的實驗試用期後,由遠雄集團、工研院與馬偕醫院合作發展的「遠距健康照護示範計畫」,將正式提供一套六式的健康量測裝置,列為特選社區的購屋標準配備;另一方面也針對豪宅客層,推出進階版的24小時健康照護服務。

每天量測,每天做健檢

遠雄房屋數位家庭研發總監劉炳忠表示:「社區的遠距健康照護服務,是一種預防醫學概念的落實。使用者不但能輕鬆每天在家做健檢,及早發現疾病,更能節省醫療資源。」研究指出,與未使用遠距照護服務者相比,使用遠距醫療者可以節省35%~55%的醫療費用,並節省高達60%的診療時間。

這項耗資四億多的遠距照護服務計畫,將自2008年2月起,開始在「遠雄U未來」率先部署。預計每戶二個名額,前半年免費,之後每人每月將收費一千多元。

部署遠距健康照護計畫的社區在建造時,便把遠距照護所需的網路、設備與儀器內建於每戶住宅中,監測儀器包括血壓計、耳溫槍、血糖計、血氧濃度計、一導程心電圖儀與尖峰吐氣流速計等六種。

使用者只要每日在家自行測量這些生理指數,上傳到醫院端的居家健康管理系統後,由專業醫療人員判讀分析,並透過電子郵件或電話,對使用者持續提供長期的專業照護與諮詢服務;如果發現生理數值有特殊的變化,更可即時通知使用者就醫。

社區健康講座,提高自我管理意識

除了實體的健康量測裝置內建到府之外,遠雄企業團與馬偕醫院還在部分社區設置健康諮詢和服務門診,針對一般居民提供免費且專業的健康管理諮詢,協助居民進行自我健康管理。

這些健康講座目前每月隔周的週末下午舉辦一場,每場二小時,主題涵蓋一般民眾日常生活常見的課題,例如「飲食減重」方面;活動也知會社區管委會,廣邀住戶踴躍出席。

劉炳忠強調:「不同於一般到醫院看診時的短暫匆促節奏,住戶如有保建方面的問題可以與駐診醫護人員面對面討論,是一種難得且免費的社區健康諮詢服務。」

#####
應用服務模式

.遠距健康照護系統整合了30多項技術建構而成。它在住宅興建時便部署了必要的網路、設備與儀器,用戶透過六種量測儀器(血壓計、耳溫槍、血糖計、血氧濃度計、一導程心電圖儀與尖峰吐氣流速計),把生理指數資料上傳到醫院端的居家健康管理系統後,由專業醫療人員判讀分析,以提供長期的專業照護與諮詢服務

.系統合作夥伴:工業技術研究院、馬偕醫院

.前六個月免費,六個月後費用另計。

數位住宅(4) 感應手指或手機,門禁通行見新招

大型社區住宅的通行安全,現在有了新風貌──
無論是先進的指靜脈辨識,還是有悠遊卡功能的門禁手機,
都讓住戶享有更高等級且便利的安全防護體驗。

在採訪小組九月初到未來城社區拜訪住戶的同時,先進的指靜脈門禁設施已完成施工、靜待驗收,而另一項創新的手機門禁管理也剛剛宣布問世。

這兩項即將啟用的新式門禁管理,為數位住宅訴求的高度安全性增色許多,也讓遠雄的社區住戶有機會體驗新科技的便利性。

指靜脈辨識,防偽率百分百

不少住戶對於慣用的晶片卡之外的門禁進出方式,抱持著好奇的態度,尤其是台灣住宅首見的指靜脈辨識系統。這套由遠雄企業團獨家引進日本日立指靜脈辨識系統,採用的「指靜脈」設定保全系統,比以往的指紋辨識系統更先進,防偽率百分百。

這套辨識技術主要是透過手指靜脈圖像進行人體特徵認證。有別於以往採用「指紋」做為人體特徵認證的方式,這種新的辨識方法是透過手指的血管靜脈圖來識別;因為血管靜脈不是外部能夠辨識的特徵,使得偽造的難度堪稱不可能的任務。

指靜脈辨識技術還有一個「活生生」的高超設計。它利用一個專屬程式感知人類手指的血壓和血流情況,一旦辨識器感應不到手指的血流輸送(例如手指被切斷),就會發出拒絕指令,確保社區門禁的安全無虞。

手機是門禁卡,也是悠遊卡

除了指靜脈辨識方式之外,遠雄企業團在今年九月也聯合多家業者,推出結合悠遊卡功能的門禁手機--BenQ T80「悠遊機」,展開台灣社區住宅「一機通行社區」的新紀元。

BenQ T80「悠遊機」除了是一支GPRS/WiFi智慧型雙網手機外,還有門禁卡和悠遊卡兩大功用。前者可在社區大樓地下室的梯廳、公共設施的入口等處刷卡進出、控制家電,並且透過內建的客製化社區數位服務平台軟體,讓住戶享有社區訊息、公設預約、線上報名等多重居住社區專屬便利服務。

另一方面,BenQ T80「悠遊機」也獲得台北智慧卡公司的授權,具有悠遊卡的功能,可坐捷運、搭公車、停車、甚至搭貓空纜車、進動物園,享受悠遊卡特有的暢行快感。當然,使用者也可直接從手機查詢悠遊卡餘額,未來還能下載電子廣告或接收公車到站資訊。

#####
應用服務模式

.指靜脈辨識技術是一種透過手指靜脈圖像,進行人體特徵認證的門禁管理方式。 日立以手指中的血管靜脈圖來識別,血管靜脈是從外部難以看到的特徵來進行認證,偽造的難度大為提高。另外,本技術安裝一個特別程式,能感知人們手指的血壓和血流情況,進一步保障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合作系統夥伴:日立亞細亞公司

數位住宅(3) 一只遙控器,影視娛樂在宅樂翻天

透過光纖網路的高速頻寬
,新型態的MOD系統,
不但可播映數十種電視頻道的節目,
還把影視租片搬到你家客廳,
儼然成為一個寓教於樂的光纖劇院。

遠雄企業團的數位住宅建案無論在林口或是三峽地區,大都是座落在新開發、寬闊的重劃區,而非人口密度高的大都會區。

這種環境條件對新入居住戶的生活影響之一就是,一旦進入家門,就不太想出去。但是休閒娛樂總不能少吧?於是購屋時已安裝的光纖網路,外加中華電信的MOD服務,毫無意外地成為住戶另一種新型態的數位家庭應用。

「原本我們住在擁擠的板橋,每到周休二日,家人總想著往戶外跑。」未來城住戶章三全夫婦同聲說︰「但現在搬到林口後,我們卻是那裏也不想去了。」

章太太分析指出,說氣候,林口台地比台北盆地舒爽多了;論空間感,這裏住家和街道的寬敞,卻是板橋甚至台北的擁塞壓力不能比的。「在這裏,我們可以放慢生活步調,真正放鬆。而在公共運動設施還沒開張前,最佳的家庭娛樂就使用光纖網路來玩MOD服務。」

舊家在新店市區的三峽風呂住戶蘇美珠夫婦,則認為MOD系統恰好滿足他們使用率不高的影視娛樂需求。

「從擁擠的都會區遷居到台北大學旁的新市鎮,我們只想盡情享受以往缺少的寬闊、安靜的住家環境。」蘇女士表示:「我們喜歡社區的游泳池、健身中心等運動設施,不想花太多時間關在家裏看電視,因此不裝有線電視。但是如果想要收看新聞,或是看王建民的棒球賽,打開MOD的頻道就有了。」

MOD服務宛若光纖劇院

未來城的有線電視服務在今年夏天全面施工安裝之前,社區住戶的影視娛樂幾乎全仰賴MOD服務,這也讓早期遷入的住戶-例如章三全一家人,有機會專心嚐鮮,好好地使用過MOD服務。章家人除了租看喜歡的電影、戲劇,偶爾還玩棒球比賽勝負的猜謎。

「其實MOD節目的租金還比在影視店租片來得便宜。」章太太舉她常看的韓劇為例,每次租期有兩星期,影片畫質又好。現在只要遙控器選一選就能看片,再也不必麻煩地租片、還片了。

另外,章太太住在同社區的同事還利用MOD提供的卡拉OK,舉家歡唱,也收看英文教學節目,在宅自修。住家客廳因為這些新型態的數位服務項目,衍然成為一個寓教於樂的光纖劇院。

MOD變身網路ATM

除了基本的影視功能外,MOD主機面板的金融卡插槽,也讓章三全把以往需要到銀行或超商ATM各種繳款的動作,改成在家輕鬆又安全地執行。「自從使用了MOD的網路ATM功能後,再一次體會數位家庭的好處。不管是轉帳還是繳納水電費,現在只要在客廳就能操作金融卡,便利又安心呢。」

中華電信也預計在今年十月新增30個電視頻道,讓MOD收視戶可以在輕鬆觀看累計達59個頻道的節目,加上電影、戲劇(港劇、韓劇等),以及其他娛樂和教育性質的節目,果真能讓人輕鬆居家,便盡享歡樂時光。

*****
應用服務模式
‧結合裝設到府的光纖網路,提供收費制的影視、娛樂、教育等節目隨選服務;MOD系統也納入現有的電視頻道,提供全方位的數位家庭娛樂饗宴。
‧系統合作夥伴:中華電信
‧第一年免費,之後依業者收費為準。

威寶董事長許勝雄──後發優勢,來自全方位創新

篤信「讓客戶成功,企業才有成功的機會」,
資訊通訊業名人許勝雄先生以威寶電信的經營為例,
闡述了他們如何力行全方位的創新,
在兩年內,漂亮地打了一場3G服務大戰。

《本文發表於2008年1月 電工資訊ICT管理專欄》

「一名剛下班的年輕媽媽,疾走在擁塞的捷運人潮中,一邊透過手機螢幕與另一端的孩子細聲說話。當要進入札票口時,只見她把手機朝向感應門一掃,嗶嗶兩聲,進了站,繼續與孩子話家常。」

這是2007年歲末一支3G服務電視廣告的新場景。片中嶄新的「3G視訊加上悠遊卡」應用,不但令人驚呼便利,事實上,這也是開台二年、威寶電信董事長許勝雄,再度強力展現競逐電信服務市場的創新作為。

「不同於過去2G著重在語音功能,在3G時代,數據和影像傳輸應用才是兵家必爭之地。」許勝雄表示:「要創造差異化,就必須在經營策略、產品開發和消費者服務等層面,都有創新的思維──我們要發展能讓生活、工作更便利的產品或服務。」

客戶成功,企業才有成功

傳統上,我們總是抱持著客戶至上的信念,但許勝雄常告訴員工,真正貼心的服務是要讓「客戶成功」。他以電信服務為例,闡述什麼是「客戶的成功」?

「首先,通訊品質要達到市場的水準,也是說,消費者能夠在他想要通話的地方,完成通訊目的。」許勝雄深知,威寶進入電信市場的時間比其他同業晚了十幾年,消費者已經養成一定的通訊品質要求。

這幾年來,雖然因為基地台架設的阻抗事件頻傳,但威寶還是努力要提高訊號的覆蓋率,讓消費者享有高品質的通訊成果。

「其次,我們要領先其他同業、開發創新的應用,例如跨國視訊漫遊、手機悠遊卡等。」許勝雄提到,最近買下華爾街日報的澳洲媒體大亨梅鐸,對新事業的幹部群發表營運策略時就明白揭示,「未來華爾街日報的發展,將不再以訂戶數量決定,而是以廣告做為營收來源;簡單講,就是報紙要免費贈閱。」這是很大的思維改變。

同理,3G的成熟也必須仰賴應用服務做為主戰場。以手機用戶的部落格為例,許勝雄便主張,威寶的「V-Life大眼睛」服務必須讓用戶簡單又便利地把影像資料上傳到自己的部落格。「當他們的部落格能吸引更多人點閱、觀看,他就會成功。這麼一來,我們提供電信服務平台的業者,才有成功的機會。」

要創新,也要獨門領先

說到創新服務,威寶推出的3G預付旺卡,不但領先市場,而且迄今也還沒有同業能夠跟進。許勝雄表示,「這其實是牽涉到技術面的問題。旺卡有專利授權,它很容易與手機的USIM卡連接。其他電信業者如果要推出一機雙卡的服務,就得從手機硬體的設計去做改變,不像威寶只要加裝USIM卡就能一機雙卡使用了。」

目前威寶66萬戶當中,3G預付旺卡的用戶約有三萬戶,是以商務客為主力客群。而在第一波以台商為推廣重點,廣受市場歡迎後,該公司接下來的目標鎖定在每年約有一百萬人次的日本商務客,讓他們來台差旅時,只要買張旺卡就可以原機使用二個門號──原來的日本門號可以接聽,新增的旺卡門號就用來撥打。

許勝雄自信指出:「這種帶動市場商機的新型服務,就是威寶持續創造差異化的競爭力;這也是我不斷訴求,唯有創新,後進者才有成功機會的策略思維。」

除了針對特定消費群推出創新服務之外,威寶也敏銳體察最新的創新應用,就是結合台北智慧卡公司,把悠遊卡的功能嵌入手機。「我們擁有獨特的技術,即使手機沒電了,悠遊卡的功能仍舊有效。這跟其他業者一旦手機沒電、悠遊卡功能跟著無法作用可是截然不同。」

許勝雄舉了個親身使用的例子。「我的內人已經採用裝有悠遊卡功能的手機。前陣子某個周日,我們夫妻去淡水球場打高爾夫球,回程時去了淡水老街吃飯,把車停在捷運淡水站的地下停車場。餐後出車時,我拿了手機刷過出口的悠遊卡機器,感覺真是方便得很呢。」

除了手機結合了悠遊卡的功能外,威寶也與聯邦銀行合作,即將把信用卡的功能嵌入3G手機。未來,消費者只要帶手機,再也不需要攜帶一長串卡片了。因為這些卡片的功能,全部都在一隻手機內完成了。

許勝雄分析:「我們研究過,當這麼多功能整合在一只手機內,它不但輕便、簡易度高,而且在攜帶或使用上也不會造成使用者的負擔。這是一種無痛使用方式,而不是強迫你學習一種以前沒用過的方式。這就是我期待3G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典型應用。」

追求產業群聚,不要強做孤鳥

當威寶不斷推陳出新發表3G服務之際,究竟在同業的營業策略面,又掀起了怎樣的漣漪呢?許勝雄觀察:「誠如我先前提到,在威寶破除網內網外的界線,實施單一費率後,我們確實也看到同業的跟進思維。不過,我們也看到還沒有人願意跟進,像威寶一樣全台灣不分地區,都實施單一費率。」

雖然電信三雄長時間累積的數百萬消費群,已經習慣這種「網內優惠、網外價高」的消費方式,不過許勝雄還是認為,長期以往,這種「費率覺醒」的意識勢必越來越高漲,因此電信服務業者也無可避免地要調整服務模式和營運策略。

不過,創新者總是寂寞的,必須越多人提供3G服務,整體環境與市場才會成熟,內容服務業者才有機會被培養出來。「你看威寶一家,只有66萬戶的潛在市場,但是當五家業者總加起來,那就是三百萬戶的市場,一年後變成一千萬的市場,2010年3G可能就成為大多數行動電話用戶的選擇了──有經濟規模,才能帶出更豐富、創新,甚至貼心的服務內容。」

許勝雄接著分析:「我認為,台灣的硬體製造能力,已經立足本地、佈局全球了;接下來,台灣應該要發展「技術服務」業,通訊和軟體就是技術服務產業的一環。當我們在談論如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時,行動內容服務業者應當有他的施力點。」

資源整合,倡導基地台共構

此外,篤信「資源有限論」的許勝雄也認為,既然要服務二千三百萬人,就應當思考如何讓大家的資源重新做整合與結合,以降低營運成本,讓資源發揮在其他對使用者有貢獻的層面。

於是,他號召成立「台灣WiMAX產業聯盟」,創導WiMAX基地台共構的主張。「我們要設法不要把過多的資源擺在建設基地台,而是要把更多資源分配給通訊品質的優化、培養更多內容服務,這才是真正對消費者有益處的做法。」

為了降低WiMAX投標資格門檻,避免市場被既有電信業者壟斷,政府把全島畫分成南北兩區,每區各三張執照。許勝雄雖然肯定這個原意,但也再度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待其中的問題點。

「消費者不能被區分為南北兩地的。因為他們會移動,在北部工作生活的人,也可能會到南部差旅,他們對通訊的需求是沒有地區藩籬。」

於是,許勝雄提議,北部的執照得標者要與南部的業者串聯,跨網提供全島通訊無障礙的通訊服務,這樣才是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我認為現階段,WiMAX的業者與3G業者要整合,在市場動能真正爆發前趕緊配對,建立全島通訊串聯關係。

例如,威寶電信旗下的威邁斯電信已經與南部的業者完成串聯,其他同業也聽聞陸續有類似的動作。串聯一定要做,越早磨合,累積而成的競爭力就越強勁。」

#####
[Box] 3G視訊,串聯家人情感,鞏固商業關係

在接受訪問的會客室現場,許勝雄應記者要求,拿起3G手機當場做起了幾個影像傳輸的示範。首先,透過他的手機螢幕,清楚看到幾公尺之遙的董事長辦公室,幾個固定角度的動態。「這是靜態物品的監控,無論我人在哪哩,都能夠從手機螢幕知道辦公室內的一切狀況。」

緊接著,許勝雄撥號給妻子,現場來段3G視訊對話,通話的二端可以看到彼此,聲音和影像同在,宛如親身談話一般。「平常我可是最喜歡透過3G視訊,跟可愛的孫女聊天呢,不過現在她在上課就是了。」

許勝雄也提到,3G視訊應用到公務會議的好處。「當台灣與海外(日、韓、美等地)的同仁舉行視訊會議時,一旦需要諮詢我的意見,或是要我出面仲裁,無論我當時人在何方(特別是不在辦公室時),都可以透過3G手機加入討論環境,即時發聲參與。」

「有些時候,我們的業務代表到海外洽談公務,有些業務條件談不攏時,我可以透過3G視訊,即時加入談判。」這種3G視訊會議的應用能夠加快商業決策的速度,特別有些時候「生意是不等人的」,而這也是許勝雄不斷強調的:「讓客戶成功,讓客戶達到他期望的目的與效益」。

「即使不是介入談判,當你能適時與隔海的商業對象透過影像,打個招呼,問聲安好,這感覺就大大不同了。」科技不該只是物品,許勝雄認為,必須賦予科技一種生命與靈魂,這樣使用的雙方才會有所互動,甚至拉進彼此的情誼。

台中精機導入3D CAD系統,設計更精準,生產效率佳

「使用Solid Edge來整合工具機的設計流程,
大幅改善了我們的作業效率。」
-台中精機 研究發展處 工程師蔡榮財

《本文發表於2007年12月Simens PLM Software成功案例》

最好的品質,確保不間斷的訂單。以「OR-最好的品質,承接不間斷的訂單(order repeat)」做為企業標誌的台中精機廠(股),是台灣規模最大的工具機暨塑膠機的設計製造業者,2007年營業額達新台幣58億元。

體察到市場競爭力的養成需求,台中精機自1987年引進CAD(電腦輔助設計)和研發人才,投注鉅資成立CNC工程中心,不斷追求產品達到更高的精密度與耐久性,提供客戶更高的服務品質。該公司更於2006領先國內工具機業界,把產品保固年限一口氣延長至兩年,加強生產線組裝品質,營收成長快速,並締造了內銷市場淡季不淡的佳績。

把設計錯誤減至最低

為了精益求精,減少產品設計的錯誤率,並提升「研發-生產線端」的生產力,台中精機於2004年全面將CAD工具由2D升級到3D系統。

負責CAD系統規劃的台中精機研究發展處工程師蔡榮財表示,在評估3D繪圖工具時,我們綜合考量了市場普及率、軟體購置成本,還有產品功能等因素考量,最後選擇Siemens PLM Software(前身為UGS公司)的Solid Edge軟體做為3D CAD工具。

資深CAD系統使用者的研究發展處工程師高祥昌坦言,機械產品的設計研發要走入3D應用,主要是為了減少產品設計的錯誤率。

「因為近幾年學校教授的CAD工具大多已是3D軟體。」高祥昌表示,「這些學生畢業進入產業工作,普遍欠缺2D的平面概念,只會使用3D軟體,勉強使用2D繪圖工具設計的作品有諸多瑕疵和錯誤,品質欠佳。」

高祥昌接著表示:「但事實上,2D仍是電腦繪圖設計的基礎,如果學生在校時就能同時接受2D和3D課程的訓練,對於他們在出平面圖之後的作業,將更能快速上手。因此,我們還是建議學校在課程規劃上能考量到這點。」

於是,因應這樣的人力技能條件和設計現場的實務需求,導入3D CAD系統勢在必行。

聽取用戶回響,功能改版推陳出新

「我們目前是2D和3D的繪圖軟體同時使用。」蔡榮財表示透露:「因為之前採用2D工具設計的圖檔仍然會繼續使用或修改,既然原始圖檔是以2D軟體繪製,自然就沒有必要大費周章的轉換;但是在2004年1月之後開發的機種,全面採用3D繪圖軟體設計。」

台中精機在一開始使用Solid Edge v12版時,有一段密集的試用評估,結果發現有一些獨特的功能切實符合設計需要,但也有些不足之處急待原廠支援。

高祥昌回顧:「在一開始試用v12版時,我列了20幾項不敷使用的地方,也向原廠反映了。而這些意見到了v18版──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版本,大部分都改善了,現在幾乎符合我們的設計使用需求。我們認為,這種傾聽客戶意見而能快速改良產品的能力,確保了用戶的科技投資效益。」

台中精機研發人員最受用的Solid Edge功能,是一項獨特的圖檔列印設計,它能大幅提升設計到生產現場之間的作業效率──那就是在開啟工程圖時,相關的3D零件圖檔不需要同時開啟對照。這個特點的好處之一是,在生產端可以快速、直接開啟圖檔列印。

「相對於其他3D繪圖工具必須工程圖和對照的零件圖共同存在才有作用,Solid Edge這項功能讓台中精機顯著節省了從設計到生產端之間的作業時效。」蔡榮財表示:「現在,我們只需要把工程圖傳送給製造單位或下游廠商時,他們就可以直接輸出製作,特別是需要緊急處理工程圖檔的時刻,這種便利性對整體生產作業的效益就更佳明顯。」

另一個博得研發人員青睞的特點則是簡化「鑽孔供牙」步驟。「原來的設計在滾牙的過程中要三個步驟,但Solid Edge簡化為兩個步驟,節省了很多作業的時間。」

服務回應迅速,學習曲線更短

事實上,台中精機導入Solid Edge的過程,Siemens PLM Software的通路夥伴敦擎科技也展現技術能力,快速回應、解決新系統的各項使用問題,讓台中精機得以順利地進入3D設計時代。

在導入全新的3D設計環境過程中,台中精機也發現新手學習Solid Edge的訓練時間,相對比以前的CAD軟體更容易上手。

以位於台中工業區的塑膠機廠為例,原本使用Pro/E的CAD軟體,在導入Solid Edge後,台中精機發現二者之間的學習時間有顯著差別。新手對前者大約要六個月的時間才能學到初階的功能,但對於Solid Edge只需要二個星期,就能掌握泰半的操作。這個結果讓研發人員確實能夠增進設計工作的生產力。

「在使用Solid Edge貫穿工具機的設計過程,我們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蔡榮財表示:「現在即使工具機產品非常複雜,我們也沒有耽誤任何製造訂單,這也是我們能夠持續獲得客戶生意和讚譽的關鍵。」

除了台灣研發生產據點的部署之外,台中精機目前在中國三個工廠當中有二個也已導入Solid Edge。蔡榮財特別讚賞指出:「Siemens PLM Software對兩岸三地的軟體授權,提供良好的整合管理,讓我們完全無需掛心軟體授權處理的問題呢。」

#####
軟體方案/服務:Solid Edge
 
www.siemens.com/solidedge
客戶經營主力:工具機、塑膠機的設計、生產與銷售
 
www.victor-cnc.com
客戶所在地:
 台中.台灣

2007-12-08

科技讓白色巨塔更人性,行動醫護照顧你我健康

童綜合醫院的第一線醫護人員,
用行動科技,在第一時間救援病患生命;
更走入社區,提供貼心、細膩的醫療照護服務。


《本文發表於2007年12月遠傳電信成功案例》


童詠偉, 台中童綜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正疾步走向九樓外科加護病房。幾秒鐘前,他的手機嗶嗶響起了簡訊通知:「注意!病床1553-2號XXX,執行之病理25004,第四床外科病理,複雜性,報告值為POSITIVE。請速處理!」

陳世娟,台中童綜合醫院社區護理師,剛剛在患者家中做完基礎生理項目的量測和身體狀況的探詢。打開3G無線上網、將健保IC卡插入讀卡機,直接在病患家中完成回診掛號。

這是童綜合醫院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日常工作寫照。因為行動科技,他們創造了新的醫療服務方式與品質;也因為行動科技,讓白色巨塔更人性化,拉進了與民眾之間的距離。

追著醫療報告跑的日子「bye bye」

因為簡訊,胸腔外科童詠偉醫師在第一時間內,就能掌握病患的檢查訊息,進而快速的判斷病況進行醫療處置。他說:「當我們能更快取得病人的檢查資料,就可以針對急迫性或危險性的病患,第一時間進行適當的醫療,這對病人的安全性是極有幫助的。」

童詠偉舉了幾個常見的例子,「當病人的血糖值高出標準、或是檢查出惡性或特殊的病理結果,例如病人的鉀離子太高,可能有生命危險。有了簡訊傳輸系統,只要檢查結果一出來,馬上傳送手機,在現場準備的團隊,馬上就可對病人進行緊急醫療。」

「以前你要追著報告的結果,現在只要等著手機響,檢查結果就會主動通知你。」這種改變非常重要,童詠偉說,通常一名外科醫師要同時照顧多名病患的各種狀況,在警示簡訊系統的輔助下,醫師們可以把以前追報告的時間拿來照顧病人,讓醫療品質與深度更上層樓。

行動醫療車,讓醫病關係更密切

「行動醫療車﹂是童詠偉相當肯定的另一項行動科技好幫手。不同於傳統會診時,醫師們需等待繁複檢查與報告流程。現在,只要各科會診醫師齊聚於病床前,將行動醫療車推過來,就可直接看影像、數據和檢查報告,討論出適合的醫療處置方法;也可以馬上開醫囑、通知藥局備藥,若要進一步安排其他檢查,也能直接通知檢查室安排作業。

在行動醫療車加入診療作業後,童詠偉也獲得病人與家屬們的正面回應,他指出,「有些病人沒辦法離開病床,我們會把行動醫療車推到床前,讓他們直接看電腦螢幕數據和影像,一邊聽我們講解病情。」因為醫療資訊更透明、更即時,病人與家屬可以感受到醫師積極診治態度,也不會再因為不了解病況而產生焦慮,這讓病患更安心。

現在,除非休長假,童詠偉的手機總是24小時不停機,他希望讓病人獲得全天候妥善的照料。甚至某些特殊狀況的病人離院返家後,童詠偉也會給病人手機號碼。「像是有些病人安裝了特殊的呼吸管,如果臨時有緊急狀況要處理時,就可以馬上聯繫到我。」行動科技讓醫師視病如親的態度找到一個最好的工具。

行動照護,把健康送到家

行動科技也讓資深社區護理師陳世娟,深入社區,提供長期臥病患者更細膩、有效率的醫療服務。

在現今醫療體系中,社區照護屬於後續醫療服務。陳世娟的工作就是每月定期探訪童綜合醫院的慢性病患,提供明確的居家護理服務。舉例來說,對於進食、呼吸或排泄情況不佳的患者,她會定期到府替他們檢查、更換醫療器材。目前她一人需照護七十多戶,每天按照路途的遠近,安排探訪四到五戶病患。

陳世娟表示,「以前我在探訪病患前,要必須先到病歷室調病歷。因為社區照護的對象大都屬於長期臥病的慢性病患者,他們病歷常是厚厚一疊;如果當天要看四、五戶個案的話,單是每天要攜帶出的病歷重量真的很可觀。」

還好有行動科技幫陳世娟打破實體的限制,現在,她只需要揹一台輕便的筆記型電腦、3G無線網卡,以及健保IC卡讀卡機,就能到府為病患提供居家照護,不需要將整本紙本病歷帶出,也降低了遺失或資料外洩的風險。

「有了行動工具後,我可在詢問患者的身體狀況後,連上3G網路到醫院資訊系統,輸入當天量測到的心跳、脈搏與血壓等基礎生理數據。」陳世娟表示,「如果需要安排病患回診的話,我會用IC讀卡機直接現場掛號。」

整合式的行動工具讓陳世娟完全擺脫了「紙本加電腦」雙重作業的負擔。「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現在每探訪一家個案,大約半小時,就可以完成當次的照護任務,這在以前可是要花費一倍的時間呢。事實上,因為效率提高了,我們能夠照護病患的數量也增加,個人生產力也更好了。」陳世娟開心的這樣說。

#####
Mobile Healthcare
童綜合醫院的行動科技應用基礎,架構在遠傳電信的MVPN智慧型企業行動網路之上,整合了手機、辦公室分機、簡訊、巡房會診以及社區護理的行動掛號等系統。因為手機與桌上分機整合成一個號碼,八百多名護理人員只要使用遠傳電信的門號,帶著MVPN手機,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漏接任何來電與簡訊,溝通聯繫的效率倍增。

幕後英雄PLM發酵,英業達修練一身好本事

「PLM專案是一種工程和組織的再造,
透過所有流程的重新調整、規則化,
整合組織主要功能系統,提升工作效率與作業的細膩度。
我相信,在英業達高階主管群展現的強力支持態勢,
以及員工們表現的正確工作態度,
PLM專案更出色的成果將指日可期。」

-英業達(股)開發中心 系統工程處協理 魏瑞光


《本文發表於2007年12月Simens PLM Software成功案例》


2006年,Business Week發佈了「全球科技公司一百強(The Info Tech 100)」,營運主力為筆記型電腦和伺服器ODM業務的英業達,以年營業額61億9千8百萬美元、年成長率45%的成績,名列第17名;台商排名緊次於鴻海精密和宏達電子,更遠遠領先筆記型電腦ODM前二大業者──廣達電腦和光寶電腦。

Business Week評述英業達時提到:面對知名品牌客戶常態的嚴苛要求,台灣ODM廠商還會有什麼更為難以應付的事呢?答案是:淪為二線ODM廠商。然而,英業達在歷經一段長時間的筆記型電腦大訂單爭奪苦戰後,不但獲得Toshiba公司越來越多的訂單,也積極開拓新戰線,將伺服器設計與製造納入另一條經營主線。

這段紀實精簡描述了英業達在遭逢創業以來最嚴酷的寒冬後,藉由收購原迪吉多電腦的桃園伺服器生產線,增加新的營業重點,讓營業成績由谷底反彈成長的歷程。而這個嚴峻的重振過程中,有位「幕後英雄」靜默的扮演推動公司成功再造的角色──那就是PLM專案。

跌落幽谷的反彈修練

英業達(股)開發中心系統工程處協理魏瑞光表示:「事實上,現在要承接科技大廠的ODM訂單,是否導入PLM幾乎是競標的資格條件之一。」

「我們很慶幸,當年在公司的營運走到谷底時,英業達的高層做了一件睿智的決策──投資導入PLM專案,徹底重整了所有流程,修練了現在的競爭力。」

當時的英業達在營運流程上遭遇最急待突破的瓶頸,就是如何串連組織內部各種應用系統,讓不同使用者即時取得所需的資料。

這種系統之間的資料銜接需求,呈現在幾方面,包括產品結構管理(PSM)機制;各系統(例如EC流程、EBOM、FIS)與SAP之間缺乏整合,造成資料因重複輸入而衍生許多錯誤;缺乏單一匯集功能,讓每位使用者要面對過多的入口頁面;缺乏對工程變更控制的詳細分析;甚至耗費過多時間在導入PLM的基礎技術與核心功能等。

於是,英業達在2002年召集相關部門的高階主管,組織一個PLM建置委員會,深入設想組織的需求與目標,並具體落實成每一條書面文字,編製成一本厚厚的需求規劃書。

「我們花了許多時間進行內部溝通、釐清需求、設定明確的目標,才完成這本巨細靡遺的需求規劃書。它詳細的程度遠超乎外部顧問群的想像。」魏瑞光強調:「正因為做足了準備功課,日後在實施推展過程中,一切作為都有所本。這也是我們的PLM專案得以成功上線的先決條件。」

以Teamcenter流暢串接五大功能系統

經過審慎評估,英業達選用全球PLM解決方案市佔率第一的Siemens PLM Software公司的 Teamcenter Enterprise Solution,於2002年展開這場長期、攸關公司邁向知識管理層級的艱鉅工程。

「評估PLM方案有個重點,就是要看公司組織流程的成熟度,以及對IT技術的支援能力。」魏瑞光表示:「我們認為Teamcenter方案容易客製化,擁有快速連接其他系統的介面(這有利於解決英業達當時各大系統銜接性不足的問題),也提供完整、立即可用的核心程式,同時維護投資也相對輕鬆。」

英業達的PLM專案初始目標就設定要「一次到位」──從完整模組功能的全面上線,到全球據點的同步啟用。

根據這個目標,建置團隊以Teamcenter為底層核心,透過一組通用功能介面,逐層銜接了專案管理(PM)、料件資訊管理(PIM)、工程文件管理(EDM)、產品組態管理(PCM)、工程變更控制(ECC)等功能系統;並延伸整合ERP、企業資料庫、CAD系統,以及工廠資訊系統(FIS)等應用程式,讓整個組織的資料透通流動,免除了資料重複輸入造成的錯誤與不完整性。

歷經兩年的建置作業,英業達在2004年7月於台灣、中國、美國和歐洲等地據點,全線啟動,初期使用人數高達八百多人。

雖然PLM的導入範疇必須是全面性,才能彰顯最大的效益,但考量到實際投資成本,英業達採取了階段式部署,長期將達到二千人的使用規模。

成功優勢一:擁有內部參考範例

「英業達在導入PLM專案上有個罕見的優勢,那就是擁有一個絕佳的內部參考範例──伺服器事業體。」魏瑞光回顧這段建置歷史時,點出專案成功的第一個要點。

該公司的主要業務區分為筆記型電腦和伺服器兩大區塊。後者承襲了前任東家的成熟作業流程,但因應提升作業效率和各大系統的資料整合需求,希望建置一個電子化工具。

「因為伺服器事業體的作業流程較為成熟,我們通常在導入新功能後,成效立即顯現。」英業達研發技術中心協理劉達成表示:「於是當同樣的功能要部署在筆記型電腦事業體這端時,便能夠參考另一方的經驗,調整實際建置的施作。我認為這對於整體PLM專案的推展是極有幫助的,因為我們不需要等待建置一段時間後,才知道成效為何。」

成功優勢二:收編所有舊系統資料

其次,透過巨細靡遺的準備作業與分析,英業達的PLM團隊做了一個重大決策:收編所有舊系統資料。

魏瑞光指出:「當初我們知道,如果讓新舊系統劃清界線,不理會舊系統資料的收編問題,PLM的建置工作相對就簡單多了,但也無法擺脫新舊系統並用的後遺症。」

於是不同於高科技製造同業慣用的切割模式,英業達選擇長痛不如短痛。「我們把長達25年的舊系統資料(包括PARTS和BOM)全數收編進來,而且是所有工廠據點無一遺漏。」

為何要這麼堅持收編舊系統資料呢?魏瑞光分析箇中利弊表示,「從人性抗拒改變的角度來看,當新舊系統同時存在,使用者無疑的會繼續偏好舊系統,因為熟悉操作、因為不會出錯。」

「那麼問題就來了。新舊系統的規則之間會產生衝突、資料輸入無法確認完整性,而且組織要配置兩組系統維護人員──無論從資料的一致性,還是系統維護與人力成本,都將會產生痛苦的拉扯。」魏瑞光提醒,新舊系統並存,等同於新系統沒有真正、全面的啟用,因此也就無所謂的結案了──Never start, never ending。做到這個地步,PLM無可避免將會淪為「花瓶」的下場。

魏瑞光進一步指出,「更嚴重的問題是,當一套新系統缺乏使用者的關注,就無法獲得豐富的使用經驗,也將會失去精益求精的機會。管理高層不允許PLM專案淪落到這種下場。」因此,建置團隊花了很大的努力,把為數可觀的舊資料過濾篩選,轉換到新系統,繼續供給產品開發設計使用。

而這股堅持的信念與毅力,也同樣映證在「一步到位」的策略實行上。英業達在承責專案人員的技術自信基礎下,經過高EQ的反覆溝通,歷經上線前全方位的測試,終於達成艱鉅的任務。

正面效應湧現,一年節省數以億計營運費用

PLM專案上線後迄今超過三年,各種典型的實施效益也在英業達顯現,包括:提高了設計工程的生產力;透過自動化流程,降低人為錯誤、加快專案成果的完成時間;提供更快速且可靠的設計變更控制,以及提高整體生產力,減少人力與總持有成本等。

事實上,PLM導入上線後的第一年,正是英業達的年營收,由谷底反彈開始成長的時期。專案團隊當時做了一個報告,因為實施流程再造,估計約一年節省了數以億計的營運費用,而這個數字將會隨著年營收的增加,節約數字更可觀;正所謂「不花錢,就是賺錢。」

這個驚人節約數據的統計基礎之一,來自於英業達的業績增長了,人力增加的速度卻相對減緩。

英業達從2004到2007年間,專案數量增加了十倍之多,但因為流程設計的精準與適當性極高,人員的能力加強了、工作負荷容量也增大,使得人力增加速度卻成反比遞減,真正發揮了規模經濟的效果。

也因此,魏瑞光每逢回應「PLM可以為公司賺多少錢?」的問題時,總是說:「PLM無法為公司創造一分一毫的營收,它是公司節省成本、成功營運的重要幕後英雄之一。」

工作態度更細膩,隱性效益不容小覷

此外,魏瑞光也說明,透過PLM設定的規則,每位使用者的角色和責任(role and responsibility)都有明確的定義。而這些從系統流程產生的資料,可以讓上位管理者清楚觀察哪些人員的工作態度是良好的?哪些人的態度有待改善的?並運用獎勵或約談等各種管理技巧,提振團隊的士氣或效率。

「一般導入PLM的企業鮮少談論這種應用,但我們在行為轉換這個課題上卻著墨很深。」魏瑞光坦言:「我們嘗試引導一個可以有效率處理事情的行為,例如追蹤每個工作項目的細膩度,掌握每個流程設定的需求是否確實被達成等。」

魏瑞光指出:「PLM專案是一種工程和組織流程的再造,因為所有流程都重新調整、規則化。在改變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造成終端使用者甚至中階主管的抗拒和抱怨。然而,隨著使用時間越長、應用範疇越深,使用者才會真實體驗PLM在工作效率、甚至工作態度上的轉變。」

「長期來看,我認為實施PLM對公司最主要的影響,是企業文化的塑型。而在這個艱鉅的過程當中,要有堅持的執行力、設定明確的目標、溝通實施效益,取得管理高層的支持,才能讓PLM專案團隊堅持不懈。」

展望未來:豐富使用深度和創意應用

英業達在建立PLM平台,鏈結組織內部各大系統之後,接下來在2008年的重點將擺在:加強這套平台的執行深度──也就是讓更多人實質使用,產生更多創意與應用效益;其次,則是和把外部供應商、客戶互動資料的溝通機制納入本平台。

「改良再改良!這是條永無止盡的路。」魏瑞光直言:「要知道,市場環境會變動,企業流程會修正,PLM平台必須因應環境變化而適時調整,而不是一成不變,才能真實發揮不同時期的最大效用。」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我們才剛要邁入正軌,整體改善空間和使用效益的層次,都還要逐步落實。我相信,透過公司高階主管群展現的強力支持態勢,以及員工們表現的正確工作態度,PLM更出色的應用成果,將指日可期。」

#####
軟體方案/服務
-Simens PLM Software Teamcenter

客戶經營主力
筆記型電腦、伺服器設計、生產與銷售

客戶所在地
台北.台灣

商業挑戰
因應IT產業激烈的爭奪戰,需要一套通用平台,讓組織作業流程更順暢,並整合組織內部各大功能系統,確保資料透通流動,並維持正確與完整性。

解決方法
導入Teamcenter Enterprise Solution方案,透過一組通用功能介面,銜接料件資訊管理、工程文件管理、專案管理、產品組態管理、工程變更控制(等功能系統;並延伸整合ERP、企業資料庫、CAD系統等應用程式。

應用成果
.提高設計工程的生產力
.透過自動化流程,追蹤、降低人為錯誤。
.提供更快速且可靠的設計變更控制
.提高整體生產力,減少人力增加
.透過系統設計的規則,導引使用者更重視工作流程的細膩度。

燦坤3C縱橫一級激戰區

「燦坤3C的資料庫規模已是整個集團的榜首,
而這次的ERP系統轉換專案對我們是個很重要的經驗,
它在規劃的前瞻性與執行的精確性兩方面,
都創下本公司許多新記錄。

我們感謝HP費心安排整個專案的移轉,
尤其HP Integrity伺服器展現的高運算效能和穩定性,
讓我們有信心即使預計展店到290家,
也不用擔心系統運作容量不足的問題。」

-燦坤實業(股)資訊部 經理吳振榮


《本文發表於2007年12月惠普科技成功案例》


在台灣,3C賣場競爭之劇烈,堪稱一級激戰區。而屢屢以驚人「挑佔絕對低價」橫掃市場的3C連鎖通路龍頭──燦坤3C,更是任何行銷舉動都動見觀瞻,深受消費者和同業矚目。

挾著這股營運成長氣勢,燦坤展店的腳步從2006的150多家,一口氣擴展到2007年底的242家。公司的內部管理更是從提升收銀系統效能、優化整體作業流程多管齊下,讓燦坤2007前半年年的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了兩位數,在同業大都處於衰退困境中,交出亮麗的營運績效。

展店速度快,門市營業前台的交易資料量自然隨之攀升;但是面對倍增的工作負載,燦坤的IT團隊卻駕馭輕鬆、游刃有餘。當我們探究背後的成功因素,發現他們也歷經一番轉折,才有今日的穩定局面。

展店業務激增,ERP系統疲於應付

「展店速度太快,ERP系統效能跟不上業務成長腳步,是我們當時最急待解決的問題。」燦坤3C資訊部經理吳振榮表示:「大約從128家門市的營業規模起,每當在營業時間內,ERP主機的執行效能就一直處在『疲憊』的狀態,主機處理器的閒置比率僅有2%~5%。」

「面對系統資源這麼吃緊的現象,我們當然採取了各種調校措施和切割策略。一些以前可以在ERP系統放肆做的事情,就想法移到其他主機運作,例如把報表功能轉由EIS系統接手處理。」

吳振榮憶及,當年每到月初的財務部門結帳期,就是IT主管最難過的日子。那段期間,他要當交通指揮、做仲裁,決定哪些應用程式要暫停執行,目的就是要把最大的資源供應給結帳作業。

然而,設定了這種特殊時段的作業優先性,卻引發物流中心另一道工作的難關。

因為燦坤物流中心的進出貨採用PDA作業,所有資料都以線上方式傳輸回資料庫系統;再加上公司的政策是,當日收進來的貨物,當日就要轉發到門市。因此,在月初結帳期間被迫限定使用系統資源的結果,讓物流中心常常需要拉長工作時間,有時直至午夜。

身為燦坤3C的IT主管,吳振榮深知這種系統效能無法有效支援營運的困境,勢必獲得一次性的解決。於是在2007年,提案決定置換ERP系統運作的Sun系統主機,升級轉移到HP Integrity伺服器。

完整規劃奠基成功,壓力測試掌握實況

燦坤決定進行ERP系統主機的轉移工程,除了因應台灣市場的展店速度,需要一套有延展性、運算容量能隨業務擴展而穩定運轉主機之外,另一個實際的換機因素,在於既有的Sun E12K維護合約到期,加上原系統的運算容量已經無法滿足業務擴展之需,因此決定進行系統升級計劃。

燦坤的新一代ERP系統採用2-tier架構,門市的進銷資料輸入後,會先儲存在門市的伺服器,而後定時傳回總部的後端資料庫。新主機HP Integrity rx8640伺服器搭配HP Storage 24000,主要處理燦坤的進銷存資料,資料量在轉換時經過HP團隊優化後,達到320 GB的規模。此外,有鑒於該主機的儲存設備穩定性較佳,燦坤也把重要的財會資料存放於此。

燦坤的整體ERP系統轉移過程十分順利,甚至花費比預期更短的轉換時間──原本預估要21天,最後14天就完成上線作業。這種效率同時也讓燦坤的停機時間,比原本的預估縮短四小時。

「事前縝密、完整的規劃,攸關一個IT專案的成敗。」吳振榮強調:「HP團隊這回針對燦坤營運中期成長計畫,提供高經濟效益的系統轉換計畫,而且總是能在我們要求的期限前,提早半個月達成。」

特別一提的是,在轉換過程中,HP團隊還運用DBMSS(Oracle資料庫轉移工具)和Oracle Swing(Oracle壓力測試)程式,進行三次模擬測試,讓客戶知曉轉移工程的狀況。吳振榮認為:「當你能掌握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時,自然就能把轉移工程帶來的風險最小化。」

TOC大幅降低,報表產生速度快一倍

在啟用新主機後,HP Integrity伺服器展現的系統效能和穩定性,讓吳振榮直呼滿意:「看來即使展店到290家,我們也不用擔心系統運作容量不足的問題了。」

而面對新舊系統的效能差異,吳振榮則舉例分析:「在假日營運時間,以前Sun主機處理器的閒置只有2%,幾盡滿載,但HP Integrity伺服器的處理器大約只用了40%負載;二者相較之下,單是處理器資源的耗用率就極為懸殊。」

由於新主機同時也做為財務報表伺服器,新系統的效能讓報表產生速度也由原來30分鐘,縮短為15分鐘。至於門市終端機的畫面顯示速度,雖然還涉及網路頻寬等因素影響,但也讓使用者感受到「快了一些」。

另外,新主機上線迄今三個月,對物流中心的運作也產生很大的效應。「現在到了月初,我都沒有接到物流中心主管的電話了。」吳振榮輕鬆地表示,「而且所有報表執行功能,也可以同時進行,不再發生要禮讓會計結帳的不便了。」

此外,在成本效益、運算效能和科技領先等多層面評量,內建Intel® Itanium® 2雙核心處理器的HP Integrity伺服器讓燦坤在Oracle資料庫軟體授權的成本(Oracle資料庫以處理器數量為計價基準),比傳統單核心的處理器至少減少一半以上的成本,節省了可觀的IT投資成本。

過帳程序錯不得,攸關營運成效

吳振榮特別提到,新主機的高效能和穩定性也對「過帳作業」提供極佳的支援。以燦坤平常假日的交易情況為例,這個時段的交易筆數約有五萬多筆,這些資料需要經過扣除庫存、計算成本等動作;因為移動加權的計算方式,每天的進貨成本都可能變動,還有一些客戶預訂的訂單等等。

如果沒有確實完成過帳程序,隔天在門市銷售上會發生很大的問題。例如,店員銷售時,無法確定店中的正確庫存數量,而門市與門市之間的調貨也會有落差,有礙銷售的進行。

「我們非常重視過帳的效率和穩定性。再轉換新主機系統之前,過帳流程要花費至少30分鐘以上,風險比較高。」吳振榮表示:「現在當過帳時間縮短到15分鐘內完成後,IT部門要承擔的風險有跟著降低。因為即使在過帳作業中發生任何事件,都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回復正常作業。」

購機看三年需求,IT投資花在刀口上

「燦坤3C的資料庫規模現在已是整個集團(涵括製造、家電和流通)的榜首,因此這次的系統轉換專案對燦坤是個很重要的經驗。」吳振榮指出,「無論在規劃的前瞻性,還是執行的精確性兩方面,都創下本公司許多新記錄,我們特別感謝HP費心安排整個專案的移轉。」

回顧這兩段ERP主機系統的服役經驗,吳振榮雖然參與較多的是第二段建置工程,但綜觀整個IT系統的運作過程,他總結表示:「企業的IT投資成本必須要考慮到技術快速變動的因素。」

「當雙核心處理器的主機問世不到一年,四核心處理器的產品又緊接著登場。在這麼快速變動的技術趨勢下,企業評估主機系統的運算容量大概只需要設定在三年──採購超乎成長需求的主機,反而會有投資效益失衡的現象。」

#####
商業挑戰
‧因應全台快速展店的業務發展,需要一套高效能且穩定的ERP支援系統。
‧需要充裕運算容量的新一代伺服主機,在月初結帳期間,流暢執行門市終端機、物流中心和財會報表的高工作負載。

科技方案
‧伺服器:HP Integrity rx8640((配備Intel® Itanium® 2處理器,作業系統HP-UX 11i)
‧儲存設備:HP Storage 24000
‧資料庫:Oracle 9i
‧程式開發工具:PowerBuilder

應用效益
‧關鍵的過帳流程從原本的30分鐘縮短到15分鐘內完成,不但大幅降低IT部門的風險,一旦需要回覆資料時,也能快速處理。
‧月初結帳期,可以讓財會系統、報表功能和物流中心,同時流暢作業,不再相互牽制。

緯創資通:99.999%的可用性,就是最佳IT投資

「以HP Integrity伺服器為基礎的新一代ERP系統,
上線近二年來穩定運作,不但可用性達到99.999%,
更在延展性方面,精準地切合我們的商業需求,
讓我們實際體驗了HP Integrity Superdome出色的運算延展能力。
我們也很感謝HP提供的全球後勤支援服務,
讓我們順利完成這場複雜又艱鉅的全球ERP升級工程。」

-緯創資通(股)資訊長 宋榮煌


《本文發表於2007年12月惠普科技成功案例》


緯創資通,擁有20多年產品開發大廠的經驗,在提供創新電子產品的製造服務位居領導地位,產品包括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系統、伺服器及儲存設備、網路及通訊產品、資訊家電等。

隨著公司營收及業務規模的快速成長、產品線及製造據點的擴展需求,緯創為了讓競爭力再深入與優化,於2005下半年展開全球ERP系統的升級工程,積極加速整體營運效能的提昇。

強化競爭力,展開全球ERP升級工程

有鑑於以往在ERP的修改太多,導致系統升級困難,因此緯創要求新的ERP系統要提供「可組態」的特點,不必常常撰寫程式,才能適時因應公司業務變動的需求。最後緯創選擇SAP的解決方案,建置新一代ERP系統。

決定SAP後,緯創也預估公司的業務成長和ERP資料量的增長速度,將十分可觀,因此原有的ERP主機也必須升級,才能符合資料量成長的需求。

針對ERP系統新硬體平台選擇,緯創列出了幾個評選項目,例如:主機採用的科技是否為當代的技術主流?供應商的相對解決方案是否完備?硬體廠商的售後服務觸角能否支援緯創的全球生產據點?以及如何針對資料量成長率提出精準的運算容量預估?

「綜合前述項目的評估,最後我們選擇HP提出的整體解決方案。」緯創資通資訊長宋榮煌表示:「因為他們不但提供周全、完整的系統架構設計,同時針對我們重視的成本議題,提供合理的產品效能和價格比值。」

由分散式架構,改為集中式管理

這場規模龐大的ERP系統升級計畫,由原本的分散式架構轉移為集中式管理,並由台灣總部統一負責全球各據點的系統維護;總計費時近兩年,實施對象涵蓋全球18個生產據點。此外,該公司也開辦了約二萬個人時的SAP訓練課程,加速使用者的熟悉上手。

緯創IT團隊面對「由分散式運作改為集中式管理」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確保ERP系統維持7x24小時的流暢運作。HP為這個嚴峻要求提供了一套結合伺服器、儲存設備以及管理軟體的完整解決方案。

「雙機、熱備」是緯創新一代ERP系統架構的設計主軸。其中除了添購擔綱資料庫主機的HP Integrity Superdome Server外,原有的HP PA-RISC主機則升級部分元件,移做備援主機,完全不浪費先前的投資。而在資料備份方面,緯創採用了EVA 8000儲存設備,線上複製ERP系統的資料。

此外,為確保資料的完整性,HP團隊還特別設計了以snapshot方式,每12小時把資料抄寫到另一台儲存伺服器(EVA 6000)。這麼一來,如果發生資料錯殺事件,就可以載入12小時前snapshot的資料,有效率地回複誤刪的表單予以更新。而這種snapshot的方式也具有每日備份的功用。

掌握99.999%的系統高可性

宋資訊長表示:「在我們長期使用HP伺服器的經驗當中,延展性、可用性和可靠性是我們相當肯定的地方。」

在系統可用性方面,「透過HP OpenView Operation系統管理軟體,我們能夠即時得知系統的任何異常警訊。新系統上線二年多來,它的可用性達到99.999%,我們非常滿意。」即使發生少有的事件,HP的外點工程師也能迅速解決,確保緯創ERP系統的穩定運作。

而在延展性方面,隨著商業模式的改變,緯創需要更大的運算容量,雖然這也在該公司原先的成長預估範圍,但一開始他們並沒有配備這麼大容量的主機。結果全球18個工廠陸續完成新ERP系統的建置後,緯創的運算能量也從8,919個SAPS躍升到16,274 SAPS,幾乎與原先15,000個SAPS的估算相差無幾。

「這就是我要特別肯定HP的地方。」宋資訊長指出:「二年前HP團隊提供的計畫書,對緯創未來的運算需求量估算得相當精準,符合率幾乎達到九成。」這種預估能力不但反映在系統規劃的資源配置多寡,也讓緯創的IT團隊可以從容面對公司營運成長所需的IT支援。

此外,宋資訊長也肯定HP妥善安排全球十數台舊伺服器的再利用計畫,保障了他們的IT投資。例如,部分HP 9000 rp8400系列的伺服器升級為HP Integrity rx8600,讓運算能力倍增;而另外一些使用僅二三年的小型伺服器,則透過HP的安排其他再利用的去處。

宋資訊長表示:「能夠在ERP系統升級轉移過程中,讓這些舊有伺服器透過較經濟的方式提升運算能力,或是覓得第二春,再獲新生,對我們最大的效益 , 就是實現了──保障IT投資的目標。」

資料量持續攀升,報表執行效率倍增

緯創的ERP系統除了處理所有生產資訊外,也需要定期提供報表給ODM客戶。「我們對品牌客戶提供的報表是非常詳細、即時的。舉例來說,ODM客戶要看的不是主機板半成品的用料數據,而是要每種零件的用量數據,而這類細膩的要求會產生極為龐大的資料處理量。」

宋資訊長接著舉例:「我們光是展BOM的資料量就超過三千二百萬筆(以前採取分散式ERP系統運作時,主機處理量大約是九百到一千萬筆)。然而,當我們的主機升級到HP Integrity Superdome伺服器之後,雖然資料量持續攀升,但報表的產生速率卻提升了30%~40%。」現在每天凌晨二點執行報表作業,六點報表就跑完了,熱騰騰傳送給全球各地使用者觀看。

隨著2008年元月,日本工廠將完成導入作業後,緯創的全球ERP系統升級工程也將宣告結案,但因應市場的競爭,新的資訊科技計畫仍將繼續開展,絲毫不能鬆懈。

宋榮煌總結表示,「無論是改善既有資訊系統的使用效率,還是因應新事業而建立的新系統,我們都需要一如HP Integrity伺服器這般穩定、可靠且支援完備的科技方案,以及HP團隊出色的技術支援表現。」

#####
商業挑戰
‧鞏固代工業務的競爭力,全球ERP系統由分散式運作變更為集中式管理。
‧因應多元的商業模式,提高ODM客戶報表產出效率。

科技方案
‧HP Integrity Superdome Server
‧HP Integrity rx8600 with HP-UX v11.23
‧資料庫:Oracle 9i
‧ERP系統:SAP R3

應用效益
‧即時掌握系統的異常警訊,上線以來可用性達到99.999%。
‧報表產生速率提升30%~40%,提高回應客戶需求的速度。
‧運用熱備援的設計,確保系統可用性和資料完整性。
‧舊機原機升級或轉做其他用途,實現了保障IT投資的目標。

【企業職能發展】讓職能管理與營運績效連動

導入職能是件長期工程。
即使組織的職能建置完成後,
還必須追蹤那些根據職能基準發展出來的改善措施;
倘若改善的成效不彰,
就該回過頭檢視當初做的職能分析是否有偏差,
經過修改調整後,持續推動。


《本文發表於第10期人才資本雜誌/2007年11月出版》

近些年來,已有愈來愈多企業積極導入「職能管理」,這項已在國外發展多年的人力資源工具,之所以會受到企業重視的原因在於,職能是人力資源策略的基礎,一旦能夠定義出某個工作的特質與能力時,企業就能據此進行適當的人才「選、訓、育、用、留」。而職能分析的結果除了做為組織招募人才的基準外,還能做為內部教育訓練課程設計的依歸,甚至是企業接班人的遴選基準。

資深人力資源顧問師兼中華人力資源發展協會理事錢慧如指出,「職能」的定義包括三塊範疇:核心職能(也就是企業文化價值)、專業職能(指組織特有的技術所在)以及管理職能。典型的職能顧問比較著重在協助企業產業建立核心職能和管理職能,至於專業職能部分,則是偏向找出從事這個專業要具備怎樣的特質,例如做人力資源、會計工作該具備怎樣的能力等。

企業在進行職能分析的過程,最常使用的方式是透過訪談組織的標竿人物,探索他們具備哪些特質而有傑出的績效表現。這種「萃取成功者DNA」的行動,可以讓企業了解,要找人擔任這些關鍵職務時,能否自我培訓?還是需要外部延聘?甚至在選擇重要職務的接班人時,職能分析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比對表。

錢慧如以她多年的企業經營者訪談經驗中發現,CEO最關切、也最急迫的問題就是「誰是接班人?」因為企業擴展的腳步愈來愈快,無論是前進中國大陸、還是布局全球市場,高階人才斷層的問題確實十分嚴重。

職能如何與營運績效連動?

儘管各家企業對職能分析如此重視,但是成效不彰卻是必須面對的現實。據錢慧如的觀察,企業導入職能分析計畫失利的原因,首推人資單位僅僅把職能分析視為一個獨立的專案;而專案的分析成果往往未與組織的人才招聘、教育訓練,甚至績效考核等系統做銜接,因此注定在組織內不能發揮綜效、只能無疾而終的命運。

她就常提到一個概念,「不要跟你的老闆說『職能』,因為那是人資的語言。與其跟老闆說你準備推動哪些職能導入專案,倒不如站在他的立場想:導入職能分析或是推動職能分析計畫,對提升公司的營運有何幫助?」

由於微利時代的來臨,獲利不易,因此企業主關心的是,職能分析的導入能不能提升組織的經營績效。因此,「人資單位應該把自己的位階拉高,當職能分析模式出爐後,除了要和人才招募及教育訓練連結,推動職能的最大目的,還在於『讓公司獲利』。」

然而,即使近年來職能導入計畫已逐步與企業其他功能結合,但為何許多企業導入職能分析後仍會無疾而終?

「其實導入職能是件長期工程。即使組織的職能建置完成已建立後,也結合了教育訓練和績效考核功能,還有一項基本動作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追蹤、檢視、再修正。」錢慧如強調,人資單位必須追蹤那些根據職能基準發展出來的改善措施;倘若改善的成效不彰,就該回過頭檢視當初做的職能分析是否有偏差,經過修改調整後,持續推動。

錢慧如也提醒,「如果完全不做檢討,一碰到質疑或挫敗就停擺的話,只會導致經營者對職能導入的不信任,最終還是無法達成透過職能分析提升營運績效的目標。」

用競爭力連結職能與績效

既然現代企業導入職能的成敗關鍵在於「是否與營運績效連動」,因此有一派學者嘗試從競爭力的角度來看職能的發展,並研究發現企業各級管理者的領導職能(亦即個人競爭力)與企業競爭力,是連動發酵的。

政大心理系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組教授張裕隆利用5年時間,針對1174企業以問卷訪談的方式,探討影響組織績效和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該研究特別探討「標竿」(以天下雜誌評選第一名)、「一般」和「虧損」企業之間的顯著差異。

該研究透過分析初階、中階和高階主管的領導職能評比結果,列出高分組和低分組,再藉由分析組織內標竿人物的領導行為結果,協助事業部門主管和人資單位有效地推動複製標竿人才的發展計畫。

當企業能夠從「競爭力」的角度來看組織績效時,職能推動計畫就有更明確的優先目標。畢竟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重點職能的培養和全員職能的提升,已有清楚的投資取捨。而人資從業人員目前占有的優勢是,因為有很好的制高點,可以綜觀企業組織的整體運作。

錢慧如認為,「無論是企業人資或職能顧問,都應該培養更廣泛的商業觀。因為唯有先協助內部客戶,滿足外部客戶的需求,才能達成發展職能、提振企業營運績效的終極目標。」

【產業職能發展】產業職能研究與管理三部曲

經濟部工業局為解決產業人才之職能缺口與學用落差之問題,
積極推動建立產業職能基準及能力鑑定機制,
首項示範案例針對政策上積極輔導升級轉型的機械產業,
已獲得產業界、學校及從業人員的肯定與回響,
未來並可擴散推展至其他產業,
達到強化產業人才素質提升之目的。


《本文發表於第10期人才資本雜誌/2007年11月出版》

日前籌備、推廣多時的第一屆機械業專業人才認證考試,在10月底截止報名後獲致熱烈的迴響,尤其學校和企業團體報名的比率,包辦了總報名人數的七成五,顯見這項檢定測驗確實獲得產業和學校的重視。

然而,建立職能基準在先,實施考試認證在後,完成這兩件事並不意味著「尋才」的工作就此告一段落。負責推動產業專業人才職能發展的「經濟部產業專業人才發展推動辦公室」,今年度持續運用發展出的職能分析模式為基礎,延伸運用在「智慧型機器人」這個新興產業,針對亟需人才的新興領域,如何找出關鍵人才所需能力,建立示範案例,以持續完備專業職能的建立方法,以期運用在不同發展週期之產業,進而協助各產業發掘人才。

另一方面,由於產業的變化將牽動專業職能基準的調整,因此該單位也計畫在明年度,展開職能建立模式的轉移說明會,把發展機械業專業職能的作業流程,透過專案實際演練的方式,輔導更多公、協會與企業投入建立相關的專業職能基準,讓台灣人才養成及發展獲得實質有效的改善。

首部曲:建立產業職能藍圖

台灣企業現在進行的職能基準分析,偏向管理性質或核心職能。然而,當要切入某些特定技術領域發展時,就必須讓專業職能與企業的核心職能與管理職能適當搭配,才能真正發展起來。但是過去這種專業技術的職能分析,並未能在企業內普遍看到。

經濟部產業專業人才發展推動辦公室副主任周怡君表示,經濟部現在做的產業專業職能發展,目的在發掘特定職位需要怎樣的特定職能。

「我們希望把人才訓練工作做得更系統化、更貼近業者需要,那麼職能分析就是滿足訓練需求的有效手法之一。」周怡君指出,透過精準的職能分析,會清楚描述出一個產業從基礎入門到高階管理,需要哪些職業,每個職業需要養成哪些職能,就是整個產業職能的藍圖。

以「機械設計工程師」和「電控系統工程師」兩種職能基準的建立為例,已在產業和學校都引起不小的回應。「當我們把這套職能基準發布上網後,下載情況十分踴躍。表示將具體應用此職能基準的企業有五十幾家,有些企業會以此為基礎,再根據公司的實況調整使用;有些公司則視為產業的職能標準,直接拿來套用了。」周怡君強調。

而在學校方面,目前已經有八十五個大學系所表達要將這份職能分析結果,納入學程和課程調整的參考依據,同時未來也將用這個職能基準輔導學生就業。職能基準公布後對學校而言,一旦能夠納入學程或課程的修改參考,影響力是年復一年,慢慢地會對縮短學校教育與產業期望之間的落差產生效應。

二部曲:運用標準流程建立職能

經濟部產業專業人才發展推動辦公室發展職能的角度迴異於一般企業發展職能,不同之處在於從整個產業的架構去看在發展特定技術領域時,有哪些重要的專業能力攸關該產業的發展成敗。

周怡君指出,「先把這些能力找出來後,接著會邀集相關系所的學校、領頭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專家,透過專家會議的方式來回討論,修正確認這些關鍵的能力,之後再透過一連串的過程來驗證商討出來的結論是否正確。」

然而,發展出職能的基準是一回事,要怎樣運用這些職能又是另一回事。當這些職能基準建立之後,企業比對之下發現自己的人力水準和這套「標準」有差距時,該如何來弭平這些落差,這時就牽涉到要採取怎樣的人力策略。

例如,機械設計的職能建立之後,產業專業人才發展推動辦公室接著透過考試認證的方式,來檢視人才的能力;但有些複雜的專業職能,卻無法單純藉由考試來驗證的。以機械業為例,當初發展職能的目標是大量補充機械設計的人力。於是當職能基準建立後,便廣泛提供給學校和企業界,再設計一個能力認證的考試,讓更多人透過考試,來達成或符合這些能力的要求,快速解決這類產業人才荒的問題。

「當我們仔細研究這套人才養成模式時,我們發現有幾個必要條件,包括產業的需求能量夠多、相關系所的學生數量有一定規模,加上業界有一些不錯的技術人力,他們只要再花些時間可以自我升級。」周怡君分析。

「然而,同樣的模式卻不見得適合應用在智慧型機器人。當我們分析這個產業的人才職能後發現,人才欠缺的問題無法短時間內自行養成,於是我們必須思考其他的人力策略,例如購買技術、海外延聘等。所以職能分析的結果要採取什麼樣的人力策略,其實是需要納入人力市場的供應現況和產業發展的成熟度。」

三部曲:成功模式,轉移民間

在經歷一年多的機械業專業職能建立歷程後,產業與學界初步的支持態勢也反映在即將於12月舉行的第一次機械業專業人才認證考試。由10月底截止報名的參試情況來看,報考人數576人、累計考科報考人數為1167人,其中來自校園和企業的團報比例達到七成五,可以顯見這項認證考試確實受到產學各界的重視。

「在參加團報的企業當中,他們期望透過這種認證考試達到不同的目的。」周怡君指出,例如,有些機械業者在延聘來自其他產業人才時,例如半導體業的機械設備工程師、或工具機工程師等,能夠檢核這些人才的能力是否符合所用。還有一家企業因為擴廠的需要,短時間招募了許多人員,透過這項考試,可以讓企業主了解這批人的素質,是否符合職能基準,或是離基準的落差有多大,以便採取必要的人力策略,重新進行人力的調度或訓練。

產業專業人才發展推動辦公室的任務之一就是研究有效的職能分析方法,建立標準作業流程,在轉移複製到所有專業人才的職能發展上。從前述的報考情況來看,嚴謹的職能認證發展過程,的確受到產學界的認同及肯定。事實上在今年公布機械業的職能基準後,已經有不少產業人士來打聽或要求產業專業人才發展推動辦公室,也能為他們的專業人才提供類似的職能分析模型。

體察到人力資源發展過程中,運用職能分析和管理手法,確實已經是一種相對有效的人才充裕方式。專業人才發展推動辦公室現在透過第一個機械業職能建立模式的成型,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如何轉移和複製這個成功模式」。

該單位計畫在明年度展開職能分析模式擴大推動,計畫推動實際企業或機構案例,將採取「帶領實際操作,再從旁指導」的方式,把研究出來的這套流程方法傳授給企業機構運用,協助其自行發展機構內部職能。

「畢竟標準作業流程雖然可以訴諸文件,但實際操作時仍有些細微的竅門。我們轉移方式不是單向的經驗傳述,而是採取行動學習策略,要參與者邊學邊做,目標是要真正做出實際案例。」周怡君語帶期待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