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8

【企業職能發展】讓職能管理與營運績效連動

導入職能是件長期工程。
即使組織的職能建置完成後,
還必須追蹤那些根據職能基準發展出來的改善措施;
倘若改善的成效不彰,
就該回過頭檢視當初做的職能分析是否有偏差,
經過修改調整後,持續推動。


《本文發表於第10期人才資本雜誌/2007年11月出版》

近些年來,已有愈來愈多企業積極導入「職能管理」,這項已在國外發展多年的人力資源工具,之所以會受到企業重視的原因在於,職能是人力資源策略的基礎,一旦能夠定義出某個工作的特質與能力時,企業就能據此進行適當的人才「選、訓、育、用、留」。而職能分析的結果除了做為組織招募人才的基準外,還能做為內部教育訓練課程設計的依歸,甚至是企業接班人的遴選基準。

資深人力資源顧問師兼中華人力資源發展協會理事錢慧如指出,「職能」的定義包括三塊範疇:核心職能(也就是企業文化價值)、專業職能(指組織特有的技術所在)以及管理職能。典型的職能顧問比較著重在協助企業產業建立核心職能和管理職能,至於專業職能部分,則是偏向找出從事這個專業要具備怎樣的特質,例如做人力資源、會計工作該具備怎樣的能力等。

企業在進行職能分析的過程,最常使用的方式是透過訪談組織的標竿人物,探索他們具備哪些特質而有傑出的績效表現。這種「萃取成功者DNA」的行動,可以讓企業了解,要找人擔任這些關鍵職務時,能否自我培訓?還是需要外部延聘?甚至在選擇重要職務的接班人時,職能分析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比對表。

錢慧如以她多年的企業經營者訪談經驗中發現,CEO最關切、也最急迫的問題就是「誰是接班人?」因為企業擴展的腳步愈來愈快,無論是前進中國大陸、還是布局全球市場,高階人才斷層的問題確實十分嚴重。

職能如何與營運績效連動?

儘管各家企業對職能分析如此重視,但是成效不彰卻是必須面對的現實。據錢慧如的觀察,企業導入職能分析計畫失利的原因,首推人資單位僅僅把職能分析視為一個獨立的專案;而專案的分析成果往往未與組織的人才招聘、教育訓練,甚至績效考核等系統做銜接,因此注定在組織內不能發揮綜效、只能無疾而終的命運。

她就常提到一個概念,「不要跟你的老闆說『職能』,因為那是人資的語言。與其跟老闆說你準備推動哪些職能導入專案,倒不如站在他的立場想:導入職能分析或是推動職能分析計畫,對提升公司的營運有何幫助?」

由於微利時代的來臨,獲利不易,因此企業主關心的是,職能分析的導入能不能提升組織的經營績效。因此,「人資單位應該把自己的位階拉高,當職能分析模式出爐後,除了要和人才招募及教育訓練連結,推動職能的最大目的,還在於『讓公司獲利』。」

然而,即使近年來職能導入計畫已逐步與企業其他功能結合,但為何許多企業導入職能分析後仍會無疾而終?

「其實導入職能是件長期工程。即使組織的職能建置完成已建立後,也結合了教育訓練和績效考核功能,還有一項基本動作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追蹤、檢視、再修正。」錢慧如強調,人資單位必須追蹤那些根據職能基準發展出來的改善措施;倘若改善的成效不彰,就該回過頭檢視當初做的職能分析是否有偏差,經過修改調整後,持續推動。

錢慧如也提醒,「如果完全不做檢討,一碰到質疑或挫敗就停擺的話,只會導致經營者對職能導入的不信任,最終還是無法達成透過職能分析提升營運績效的目標。」

用競爭力連結職能與績效

既然現代企業導入職能的成敗關鍵在於「是否與營運績效連動」,因此有一派學者嘗試從競爭力的角度來看職能的發展,並研究發現企業各級管理者的領導職能(亦即個人競爭力)與企業競爭力,是連動發酵的。

政大心理系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組教授張裕隆利用5年時間,針對1174企業以問卷訪談的方式,探討影響組織績效和競爭力的關鍵因素。該研究特別探討「標竿」(以天下雜誌評選第一名)、「一般」和「虧損」企業之間的顯著差異。

該研究透過分析初階、中階和高階主管的領導職能評比結果,列出高分組和低分組,再藉由分析組織內標竿人物的領導行為結果,協助事業部門主管和人資單位有效地推動複製標竿人才的發展計畫。

當企業能夠從「競爭力」的角度來看組織績效時,職能推動計畫就有更明確的優先目標。畢竟在追求卓越的過程中,重點職能的培養和全員職能的提升,已有清楚的投資取捨。而人資從業人員目前占有的優勢是,因為有很好的制高點,可以綜觀企業組織的整體運作。

錢慧如認為,「無論是企業人資或職能顧問,都應該培養更廣泛的商業觀。因為唯有先協助內部客戶,滿足外部客戶的需求,才能達成發展職能、提振企業營運績效的終極目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