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6

Everything as a Service(XaaS),雲端商機無限大

2011 Computex雲端運算應用服務論壇 紀實錄】

Gartner研究機構指出,雲端運算名列本年度十大最具影響力的策略科技,也將在未來三年間主導IT策略發展,全球企業都無法等閒視之。請看來自全球與兩岸資訊科技領域的重量級要角現身說法,在這個凡事皆可做服務的新時代,如何找到自己的雲端生存法則。

全球雲端運算產業的發展來到2011年,呈現更具體的景象,不再僅是談理念、說願景。在今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的「雲端運算應用服務論壇」中,來自中國、台灣與美國科技界的重量級演講人,闡述雲端迄今的重要發展和創新應用,為全場爆滿的聽眾帶來第一手的實戰經驗,開啟與世界齊步的視野。

「雲端運算是繼Web 2.0之後,新一波的產業趨勢與商機。」外貿協會副秘書長黃文榮指出:「美林證券預估,在未來五年內,雲端運算的市場規模將達到950億美元,在全球軟體銷售市場佔有12%的比重;而Gartner研究機構也預估,在2012年財星五百大企業幾乎都會透過雲端運算平台,提供服務給客戶。面對這股龐大且必然的商機,國際IT企業莫不斥資跨足雲端服務,那麼台灣廠商的立基點何在呢?」


黃文榮接著表示:「台灣IT產業的優勢在於資訊硬體的研發與製造。在雲端運算潮流中,如何藉由國際的合作交流創造產業的新機會,是個重要課題;如何從中找到台灣產業的核心優勢與商業模式,也是本屆論壇的交流目的。」

綜觀與會講者提及的全球雲端運算推展現況,中國的做法是結合中央與地方官方資源、從東北到西南,上百個雲端基礎建設工程火熱進行,海量的建置商機吸睛全球。在美國華州昆西市一處新建的機房內,微軟示範了新一代資料中心如何稱職扮演「發電廠」的角色,把資料當做一種能源輸送的形式,配送到每個人手中。

轉回台灣,華碩電腦為旗下3C裝置使用者開闢了個人雲端空間服務,兩年間累計四百萬會員;因為擁有海量儲存與巨量運算技術,從發想創意到推出新服務,幾周內就能實現。在這遍地開花的榮景下,台灣的電源設備大廠台達電子提出省思:擅長硬體製造的台灣資訊科技廠商,要如何在不可迴避的「需求減少、銷售下滑」現實中,找出新的營運價值?如何想方設法靠攏軟體發展呢?

中國雲端商機,國家政策左右走向

雲端運算(中國稱雲計算)產業,已經被大陸中央政府列入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的重點發展項目。當中央政策落實到各省各市時,我們看到一個個以「雲端」為名的地方產業啟動計劃,動輒以數十億到上百億人民幣的規模,散發出金光閃閃的誘人錢景。

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院長季統凱表示:「這意味著,觀察中國的雲端產業,必須審慎並深度瞭解政策的內涵與走向,這一點與其他國家大都由商業市場自由發展的趨勢大相逕庭。」

另一個中國市場與國際趨勢的差異點在於,中國的雲端服務類別以LaaS和PaaS二者的成長最快,AssS的腳步甚至落後許多。顯見平台與基礎設施的建設,是當地市場中短期吸納投資的主項目,這也是台灣廠商比較有機會參與商機的優勢。

「目前中國的雲端產業仍處於諸侯混戰的年代。不但雲端基礎設施的建置落後,也缺少真正的殺手級雲端架構應用。」季統凱直言:「另一方面,與北美市場相較之下,中國雲端市場的管理成本偏高,技術的know-how不足,要營運大量用戶所需的系統穩定性還有待驗證。」

季統凱分析,兩岸雲端產業要合作,台灣產業的定位在於提供軟硬體整合的雲端設備、系統解決方案與軟體服務,還有創新的行業應用;而中國端出的牛肉則是產業發展政策、雲端運算系統平台的建設和發展。

因此,他建議台灣的投資重點策略可著眼於網路文化和商業模式的創新,要重視中文的傳統與基礎,並創新雲端時代的互聯網路文化。具體的步驟可由尋求合作夥伴切入,提得出整體解決方案,並親自在中國市場做調查研究。季統凱認為,最好是「由小處著手,放眼大局」,這樣比較有機會成氣候。

雲端資料中心:誰節能,誰勝出

雲端運算改變很多事,支援運作雲端服務的資料中心,也逃不掉一場改頭換面的洗禮。微軟資料中心前瞻技術研發總經理貝勒第(Christian Belady)表示:「電力,是雲端運行的氧氣。而資料中心就像是發電廠,把資料當做一種能源輸送的形式,是社會功能如常運轉的關鍵。」這個譬喻鮮活說明了在雲端時代,資料中心必須符合「對能源要低耗,對效能要倍增」的期待。

根據EPA(2007)的報告指出,全球資料中心的碳足跡,每五年就增加一倍,但每次倍增,伺服器的運作效能就增強12倍。雖然支援伺服器運作的成本,遠高過於購買伺服器的本身,但一座資料中心消耗的能源不能只聚焦在伺服器的部分,機房的冷卻、照明、備用電源,還有其他環境因素消耗的能量,大約佔了總能耗的35%。

根據Jevons Paradox理論:當運算成本越低,對能源消耗的需求反而越高。因此,能源效率實際上是個經濟問題,而非科技問題。根據微軟GFS的研究顯示,2011年全球要興建資料中心的預算預估有500億美元,到了2020年成長為780億美元。但我們發現在這些資料中心興建案當中,出現兩極化的認知差異。屬於雲端產業這一端的,會把所有預算投資在IT資源,傾向類雲端(cloud-like)模式,會專注於提高運作效率與降低成本。

資料中心的工業化是另一個演進的趨勢,這裏指的是模組化(modular)。以微軟位在華盛頓州昆西(Quincy)市興建的ITPAC資料中心為例,昆西市採用水利發電,可提供充足、便宜的電力供給。模組化的架構落實在三個階段:第一,所有元件充分整合,從晶片、伺服器、資料中心到應用程式都設計程一套系統。其次,購買電力輸送備援,以保持應用擴充的彈性。第三,不再使用機械式冷卻設備,因為伺服器的溫度範圍越來越廣。

貝勒第也指出,雲端IT策略的重點在於「海量規模」,系統架構的設計要有「因應失敗、但服務不中斷」的靈活度,電力輸送要簡單、與周遭環境的依存度鬆散有連結,但不死板。資料中心要追求永續性,意味著要有成本更經濟的節能方案,而誰能提供最低成本的運算資源,就能在雲端時代真正勝出。

雲端個人儲存空間,深化用戶體驗

華碩看待雲端,主要是擴展端點裝置使用者的體驗,從筆電、平版電腦、智慧型手機到家庭娛樂設備。當一個人有多種裝置時,就需要一套方法來建立個人資料服務。於是,華碩推出第一個雲端服務──Asus Webstorage個人雲端儲存空間。

華碩發展雲端服務,從發想創意到推出服務,幾周內就能實現。原因何在?華碩集團旗下、負責雲端運算服務事業的全球聯迅總經理吳漢章表示,因為華碩擁有類似Amazon S3的雲端海量儲存與巨量運算技術,可以快速開發和部署新服務。在全球設置多個數據中心,以提高服務的高可用性。

華碩的產品遍銷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含台灣、中國、日本、美國和西歐等,因為產品裝置預先預載,購買者經過註冊就成為當然會員。目前華碩的雲端服務會員高達四百萬人次,其中有數十萬人是透過華碩使用者的推薦介紹而加入使用asus@vibe的服務。

此外,華碩還推出一個為品牌裝置用戶開發的數位內容市集-ASUS @Vibe,十大分類,訴求在地節目,上線一年半以來,累積了一千萬種包括廣播、雜誌、電子書、遊戲、音樂等娛樂導向的內容節目。華碩因應全球市場,選擇在地的數位內容合作商,以廣播為例,台灣用戶會聽到本地廣播節目,德國用戶會聽到當地的節目。

除卻針對裝置產品用戶設計雲端服務之外,華碩還推出兩款加值服務,其一是與統一超商合作,在ibon資訊機提供列印服務。只要在ibon登入帳號、找出要列印的文件,一個按鈕就從店內的影印機飄然印出。另一個服務則是「雲端動態密碼」。它結合賽門鐵克的加密技術,當使用手機存取Asus Webstorage服務時,除了典型的身分和密碼認證外,還得輸入一道動態密碼才能啟動服務。因為每30秒會變更一次密碼,可以全然避免駭客盜用個資的疑慮。

雲端理念:人生以服務為目的

台達電子雲端技術中心資深處長翟本喬表示,真正的雲端服務模式必須每個元件或環節都要蘊含「雲端」的本質,從基礎設施(IaaS)、應用平台(PaaS)還是軟體服務(SaaS)都是如此。

翟本喬認為,好的服務導向架構應該是一個「交響樂團」,而非傳承式的結構,在當中的每個元件都是服務的一環,簡言之「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他舉例前不久Amazon的雲端平台掛點,導致一些服務中斷。「但是,我們發現同一段期間,網路租片公司Netflix的服務還是運作如常。為何呢?」翟本喬表示:「因為Netflix真的使用雲端的應用系統,它有失敗接管機制,主系統故障、備援系統隨即接手。消費者對當機一事根本就不知情,也不會因此不能使用服務。這才是真正的雲端軟體服務的示範。」

要實現雲端服務,翟本喬認為可以挑艱難的做,也能撿輕鬆的方式。Google是採用前者,它自己設計並建立成本經濟、效能好又節能的硬體設施,設計分散式、彈性靈活的軟體基礎,建立全新的開發平台,為新平台改寫應用程式,遵循新的應用模式。

不過可喜的是,也不是人人都要像Google這麼費功夫、自建自用,輕鬆的途徑還是有。翟本喬就建議,硬體可採用工業標準款,資料中心要整合,考量效率成本的話,虛擬機器是個選項,儲存磁碟陣列雖然昂貴但資料穩定性高。不過,那些自動派送數值、無所不在的容錯機制,或是計量真實用量的功能,就拋諸腦後吧。

翟本喬最後直言,台灣資訊科技產業面對雲端服務趨勢,其實有許多考驗要克服。例如,因為雲端運算節省了可觀的硬體成本,硬體製造商因需求減少、銷售自然下滑,這時要如何找出新的營運價值呢?

雲端運算的特點之一是採用軟體方式節省硬體成本。那麼,台灣廠商有想方設法靠攏軟體這邊嗎?有想過要由硬轉軟、企業轉型嗎?當然對台灣業者最重要的挑戰莫過於:思考與看待雲端,必須跳脫設備或裝置的模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