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達研製出發 躍為綠能環保動力先驅
如果替富田電機製作一張事業發展年表,毫無疑問可以拿「馬達專業」當做時間軸標的,以「產業協同」打團體戰做為在台灣工業史上的註記標籤。
創立於1988年,由現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張金鋒的家族親友集資500萬元支持設立,富田電機2011年資本額已增加至2億1千萬元、年營收5億元,員工人數超過120人。
從創業起家的三向馬達到變頻馬達、伺服馬達,一直到近年來成功擴展的電動車/電動船的動力馬達、風力發電機的發電機、風力發電機整組設備、養殖用水力發電機系統,富田每每都能掌握每一階段的市場趨勢,所憑藉的正是勇於接受挑戰的企圖心。
走小眾市場 爭取計畫補助
張金鋒的創業採取「避險」策略,先向老東家馬達大廠表明不做相同產品,以避開可能的直接競爭。這個策略讓他得以在馬達大廠掌控高比例經銷通路的現實下,找到另一個發展事業的機會。也因為從小眾市場開始研製新的馬達,長此以往造就了富田勇於接受新挑戰的企業文化,一路從三向馬達、感應馬達和變頻馬達,到交流感應伺服馬達,富田逐漸打出「馬達小巨人」的稱號。
富田在創業第十年(1998年)起,開始尋求並獲得政府各項產業計畫補助。例如,交流感應伺服馬達(主導性新產品開發計畫)、100HP及150HP感應伺服馬達(SBIR計畫)、變速鋼索吊車專用馬達(CITD計畫)、250HP及400HP感應伺服馬達(SBIR計畫)等。這些機會讓富田逐漸在幾個產業發展組織中,以馬達專業結合其他相關業者,儼然有產業盟主的姿態。
隨著事業快速成長,系統整合人才需求殷切。為了改善馬達專業技術人力不足的現況,富田與高雄應用科大、勤益科大合辦產業碩士專班,以產業與公司的雙重發展願景做為吸納人才的誘因。在這當中,張金鋒透過自行研發、參與業界共同發展計畫(如中鋼倡導的馬達研發聯盟),一步步磨練富田的設計製造能力,進一步區隔產品定位,開發出傳統動力系統散的新價值。
串起產業鏈 打團體戰
張金鋒做生意講誠信、得人緣。富田在台中神岡一開始承租200坪廠房,後來事業成長,再擴增加租新土地。待事業穩固想改租為購,地主一口允諾。張金鋒透露,當時有些創業歷程類似的同業面臨地主不願出售,只得另外找地遷廠。「真是幸運!」張金鋒相當感恩,當然,這當中還有張金鋒自己對待地主的誠信和關懷,讓地主願意割愛,成全富田的事業。
其實,張金鋒的領袖氣質遠在1992年「捨日貨,用中鋼」的決斷力即為一例證。當年台灣馬達生產所需的電磁鋼片幾乎全數進口自日本,零組件價格昂貴不打緊,還被日系業者拿來當做馬達降價競爭的武器。
於是,張金鋒多方奔走呼籲同業改採中鋼生產的電磁鋼片,不但物美價廉、能降低成本,也減少對進口貨的仰賴。這個良好的商業關係,讓富田順理成章參加日後由中鋼公司主導的馬達研發聯盟,擔綱執行經濟部業界科專計畫的重任。
富田對國產品的支持還見諸於技術的創新應用。例如,為配合電動車動力馬達和各類高效率馬達的需要,該公司把中鋼的電磁鋼片(50CS1300等級),應用在薄尺寸、高品級(高導磁低鐵損)、高頻的產品,不但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也降低用電量,為節能減碳做出實質貢獻。
事實上,富田深諳產業垂直供應鏈應確實整合,才能匯聚能量、打團體戰。於是富田帶頭推動成立電動車(EV)先進動力系統研發聯盟,整合了業界在馬達技術、動力驅動控制、EV專用傳動系統的主力公司(包含富田、利佳與立淵等),並發表「電控+電動」完美組合的智慧電動車(intelligent EV)。
傳統採用內燃機引擎的汽車可以透過該聯盟的解決方案,修改成能以電力驅動的車款,進而創造一種全電動的汽車類型。2010年,此聯盟通過經濟部業界科專的研發獎勵,一併帶動國內馬達上中下游產業,進一步強化台灣電動車零組件供應鏈的發展,讓台灣得以擁有爭取全球電動車廠訂單的實力。
TESLA電動車叫座 拉抬能見度
2005年,是富田電機擁抱綠能市場的關鍵元年,當時,該公司簽訂了兩份珍貴的開發合約,一是日本商社的「10kW風力發電機」,另一則是美國新創車廠TESLA汽車的「全電式電動車動力馬達」。這是累積以往經驗的果實,也讓富田自此站上綠能產業的領導地位,來自產官學的計畫邀約不斷,海外綠能業者的洽詢和訂單也紛紛而至。
TESLA找上富田的當下,該公司還是一間由高科技人投資成立的矽谷新車廠,計畫做高檔、十萬美元起跳的電動跑車,企圖在全球各大車廠仍著重在電動轎車的研發主流中,做出市場區隔。因為TESLA還名不見經傳,來台灣洽詢幾家大型馬達工廠都遭拒絕後,輾轉來到富田。結果在勇於挑戰的張金鋒盤算之下,雖然訂單數量還沒有譜,但對方允諾供應矽鋼片、支付開模生產的費用,富田就跳下去研製了。
張金鋒表示:「我們當時認為電動車不就是伺服馬達,哪知道裏頭學問不少。」就這樣,花了兩年時間研製,雙方在2007年簽訂全電式電動車動力馬達的產品量產合約。這一刻原本應該是喜樂的時分,但緊接而來的金融海嘯嚴重拖延了TESLA首款電動車Roadster的問世,遲了一年才在市場爆發買氣。
電動車的動力馬達追求重量和馬力的最大交集。為了達到此目標,富田把銅轉子技術導入電動車專用馬達,推出的一系列標準電車專用馬達(4.9KW~232.5KW),能大幅提升馬達性能,體積最小、重量最輕,同時能量密度也最高,進而讓電動車比燃料車具有更高效能,且能行駛相同的距離。
截至目前,富田投入電動車馬達研製、生產已超過五年,客制化馬達也上路兩年多,毫無意外事故。除了TESLA車廠的Roadster車款在全球銷售逾2,000台,另一家供貨的納智捷(Luxgen)電動車也問世銷售。這些好成績進一步吸引國際車廠──如賓士、BMW、豐田,以及汽車零配件廠商與電池廠商等爭相洽談合作。
富田在累積豐富的動力馬達研製經驗後,已練就一身專業規劃的本事,可以反過來「指點」車廠該如何規劃電動車的系統。「電動車的功率(Kw),相當於引擎車的馬力數(hp)指標。」張金鋒表示:「現在只要客戶提供需求資料,富田的專業規劃人員就能協助客戶估算電動車馬達和整車系統的最佳規劃建議。這是我們的加值服務,哪家馬達廠做得到這個程度呢?」
張金峰相當看好電動車在2012~2013年的快速成長,他透露:「今年陸續有台灣、日本、西班牙與中國大陸的訂單簽約供貨。加上都會區的充電站設置數量越見普及,我們清楚看到這股市場動能,很高興能實際參與其中。」
電動車是全球矚目的重點新興產業之一,在全球強調節能減碳的議題下,電動車無疑已是各國重點發展的運輸工具。張金峰認為,良好且符合國際標準的產品,是台灣得以運用既有產業基礎及智慧車輛模組系統能量,打入全球電動車零組件供應鏈的關鍵。
例如,富田提供給Tesla電動車的馬達,就是採用創新的新銅轉子設計與製程技術;贏得車廠信賴。富田的鑄銅製程相當繁瑣,包括熔解銅、隔絕氧氣、耐久材的保溫/加溫系統等程序,每一步驟都需經過不斷反覆的高實驗門檻。但,這種繁複製程確實贏得專家讚許。
富田在協助Tesla車廠打造285匹馬力以上的「超跑心臟」而享譽國際後,國際銅協會於2010年專程前去參訪。張金鋒表示:「當觀摩富田的鑄銅製程後,六位國際銅專家驚訝一家台灣的中小企業竟然擁有這麼強的技術實力,紛紛給了已達國際水準的讚譽。」
投入風電機組 獻身環保動力
富田在台中豐洲科技工業區的新廠區,預計於2012年上半年竣工投產。這座罕見的三合院型式工業廠房,主力生產高階動力馬達,而廠區內建置了風力發電做為供電來源之一,當中的發電機組正是富田自行研製生產。
在2005年與日本商社簽訂「10kW風力發電機」開發合約,開啟了富田投入風力發電機的整組設備和發電機的研製生產之路。這些原始規劃用於日本學校、住宅社區的發電機組,因為不受限於風向都可驅動,加上外轉直驅式,無需齒輪箱,結構簡單又安裝容易,尤其低噪音、高效率發電,可解決地形風問題等特色,後來擴大安裝在農場、民宿和公共用電使用。
富田在10kW的風電系統後,又先後完成核能所「30kW風力發電機」開發計畫,以及經濟部主導性新產品開發計畫的「5kW垂直式直驅風力發電機系統開發」。張金鋒指出:「富田這款5kW風力發電機系統是百分百自行原創開發,並獲得國內外數項專利與論文發表。發電機系統的垂直葉片與塔架,還能配合客戶需要,結合文創構思,塑造獨特的外觀樣式。
近兩年,因應環保意識抬頭,各國吹起節能、減碳、環保的新動力主張,富田也成功開拓電動巴士(通過ARTC驗證)、電動船(如日月潭巡邏船)等兩個新領域的電動馬達應用。張金鋒自許,未來將更致力於提升高效率馬達、電動車/電動船的動力系統優化研製,電動車整車系統的再升級,實現打造全球先進綠能環保動力先驅的目標。
致勝秘笈:
專注於先進馬達研製生產,勇於挑戰小眾市場、開拓嶄新應用,並成功建立產業供應鏈,以團體力量競爭國際。
在成功成為美國電動車廠TESLA的動力馬達供應商後,持續提升設計與製程實力,贏得更多知名國際車廠青睞,同時拓展電動船動力系統、風力發電機和養殖用水力的發電機系統等節能動力方案,是不折不扣的台灣先進綠能環保動力先驅
◎發表於2012年第一屆國家產業創新獎
張金鋒的創業採取「避險」策略,先向老東家馬達大廠表明不做相同產品,以避開可能的直接競爭。這個策略讓他得以在馬達大廠掌控高比例經銷通路的現實下,找到另一個發展事業的機會。也因為從小眾市場開始研製新的馬達,長此以往造就了富田勇於接受新挑戰的企業文化,一路從三向馬達、感應馬達和變頻馬達,到交流感應伺服馬達,富田逐漸打出「馬達小巨人」的稱號。
富田在創業第十年(1998年)起,開始尋求並獲得政府各項產業計畫補助。例如,交流感應伺服馬達(主導性新產品開發計畫)、100HP及150HP感應伺服馬達(SBIR計畫)、變速鋼索吊車專用馬達(CITD計畫)、250HP及400HP感應伺服馬達(SBIR計畫)等。這些機會讓富田逐漸在幾個產業發展組織中,以馬達專業結合其他相關業者,儼然有產業盟主的姿態。
隨著事業快速成長,系統整合人才需求殷切。為了改善馬達專業技術人力不足的現況,富田與高雄應用科大、勤益科大合辦產業碩士專班,以產業與公司的雙重發展願景做為吸納人才的誘因。在這當中,張金鋒透過自行研發、參與業界共同發展計畫(如中鋼倡導的馬達研發聯盟),一步步磨練富田的設計製造能力,進一步區隔產品定位,開發出傳統動力系統散的新價值。
串起產業鏈 打團體戰
張金鋒做生意講誠信、得人緣。富田在台中神岡一開始承租200坪廠房,後來事業成長,再擴增加租新土地。待事業穩固想改租為購,地主一口允諾。張金鋒透露,當時有些創業歷程類似的同業面臨地主不願出售,只得另外找地遷廠。「真是幸運!」張金鋒相當感恩,當然,這當中還有張金鋒自己對待地主的誠信和關懷,讓地主願意割愛,成全富田的事業。
其實,張金鋒的領袖氣質遠在1992年「捨日貨,用中鋼」的決斷力即為一例證。當年台灣馬達生產所需的電磁鋼片幾乎全數進口自日本,零組件價格昂貴不打緊,還被日系業者拿來當做馬達降價競爭的武器。
於是,張金鋒多方奔走呼籲同業改採中鋼生產的電磁鋼片,不但物美價廉、能降低成本,也減少對進口貨的仰賴。這個良好的商業關係,讓富田順理成章參加日後由中鋼公司主導的馬達研發聯盟,擔綱執行經濟部業界科專計畫的重任。
富田對國產品的支持還見諸於技術的創新應用。例如,為配合電動車動力馬達和各類高效率馬達的需要,該公司把中鋼的電磁鋼片(50CS1300等級),應用在薄尺寸、高品級(高導磁低鐵損)、高頻的產品,不但有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也降低用電量,為節能減碳做出實質貢獻。
事實上,富田深諳產業垂直供應鏈應確實整合,才能匯聚能量、打團體戰。於是富田帶頭推動成立電動車(EV)先進動力系統研發聯盟,整合了業界在馬達技術、動力驅動控制、EV專用傳動系統的主力公司(包含富田、利佳與立淵等),並發表「電控+電動」完美組合的智慧電動車(intelligent EV)。
傳統採用內燃機引擎的汽車可以透過該聯盟的解決方案,修改成能以電力驅動的車款,進而創造一種全電動的汽車類型。2010年,此聯盟通過經濟部業界科專的研發獎勵,一併帶動國內馬達上中下游產業,進一步強化台灣電動車零組件供應鏈的發展,讓台灣得以擁有爭取全球電動車廠訂單的實力。
TESLA電動車叫座 拉抬能見度
2005年,是富田電機擁抱綠能市場的關鍵元年,當時,該公司簽訂了兩份珍貴的開發合約,一是日本商社的「10kW風力發電機」,另一則是美國新創車廠TESLA汽車的「全電式電動車動力馬達」。這是累積以往經驗的果實,也讓富田自此站上綠能產業的領導地位,來自產官學的計畫邀約不斷,海外綠能業者的洽詢和訂單也紛紛而至。
TESLA找上富田的當下,該公司還是一間由高科技人投資成立的矽谷新車廠,計畫做高檔、十萬美元起跳的電動跑車,企圖在全球各大車廠仍著重在電動轎車的研發主流中,做出市場區隔。因為TESLA還名不見經傳,來台灣洽詢幾家大型馬達工廠都遭拒絕後,輾轉來到富田。結果在勇於挑戰的張金鋒盤算之下,雖然訂單數量還沒有譜,但對方允諾供應矽鋼片、支付開模生產的費用,富田就跳下去研製了。
張金鋒表示:「我們當時認為電動車不就是伺服馬達,哪知道裏頭學問不少。」就這樣,花了兩年時間研製,雙方在2007年簽訂全電式電動車動力馬達的產品量產合約。這一刻原本應該是喜樂的時分,但緊接而來的金融海嘯嚴重拖延了TESLA首款電動車Roadster的問世,遲了一年才在市場爆發買氣。
電動車的動力馬達追求重量和馬力的最大交集。為了達到此目標,富田把銅轉子技術導入電動車專用馬達,推出的一系列標準電車專用馬達(4.9KW~232.5KW),能大幅提升馬達性能,體積最小、重量最輕,同時能量密度也最高,進而讓電動車比燃料車具有更高效能,且能行駛相同的距離。
截至目前,富田投入電動車馬達研製、生產已超過五年,客制化馬達也上路兩年多,毫無意外事故。除了TESLA車廠的Roadster車款在全球銷售逾2,000台,另一家供貨的納智捷(Luxgen)電動車也問世銷售。這些好成績進一步吸引國際車廠──如賓士、BMW、豐田,以及汽車零配件廠商與電池廠商等爭相洽談合作。
富田在累積豐富的動力馬達研製經驗後,已練就一身專業規劃的本事,可以反過來「指點」車廠該如何規劃電動車的系統。「電動車的功率(Kw),相當於引擎車的馬力數(hp)指標。」張金鋒表示:「現在只要客戶提供需求資料,富田的專業規劃人員就能協助客戶估算電動車馬達和整車系統的最佳規劃建議。這是我們的加值服務,哪家馬達廠做得到這個程度呢?」
張金峰相當看好電動車在2012~2013年的快速成長,他透露:「今年陸續有台灣、日本、西班牙與中國大陸的訂單簽約供貨。加上都會區的充電站設置數量越見普及,我們清楚看到這股市場動能,很高興能實際參與其中。」
電動車是全球矚目的重點新興產業之一,在全球強調節能減碳的議題下,電動車無疑已是各國重點發展的運輸工具。張金峰認為,良好且符合國際標準的產品,是台灣得以運用既有產業基礎及智慧車輛模組系統能量,打入全球電動車零組件供應鏈的關鍵。
例如,富田提供給Tesla電動車的馬達,就是採用創新的新銅轉子設計與製程技術;贏得車廠信賴。富田的鑄銅製程相當繁瑣,包括熔解銅、隔絕氧氣、耐久材的保溫/加溫系統等程序,每一步驟都需經過不斷反覆的高實驗門檻。但,這種繁複製程確實贏得專家讚許。
富田在協助Tesla車廠打造285匹馬力以上的「超跑心臟」而享譽國際後,國際銅協會於2010年專程前去參訪。張金鋒表示:「當觀摩富田的鑄銅製程後,六位國際銅專家驚訝一家台灣的中小企業竟然擁有這麼強的技術實力,紛紛給了已達國際水準的讚譽。」
投入風電機組 獻身環保動力
富田在台中豐洲科技工業區的新廠區,預計於2012年上半年竣工投產。這座罕見的三合院型式工業廠房,主力生產高階動力馬達,而廠區內建置了風力發電做為供電來源之一,當中的發電機組正是富田自行研製生產。
在2005年與日本商社簽訂「10kW風力發電機」開發合約,開啟了富田投入風力發電機的整組設備和發電機的研製生產之路。這些原始規劃用於日本學校、住宅社區的發電機組,因為不受限於風向都可驅動,加上外轉直驅式,無需齒輪箱,結構簡單又安裝容易,尤其低噪音、高效率發電,可解決地形風問題等特色,後來擴大安裝在農場、民宿和公共用電使用。
富田在10kW的風電系統後,又先後完成核能所「30kW風力發電機」開發計畫,以及經濟部主導性新產品開發計畫的「5kW垂直式直驅風力發電機系統開發」。張金鋒指出:「富田這款5kW風力發電機系統是百分百自行原創開發,並獲得國內外數項專利與論文發表。發電機系統的垂直葉片與塔架,還能配合客戶需要,結合文創構思,塑造獨特的外觀樣式。
近兩年,因應環保意識抬頭,各國吹起節能、減碳、環保的新動力主張,富田也成功開拓電動巴士(通過ARTC驗證)、電動船(如日月潭巡邏船)等兩個新領域的電動馬達應用。張金鋒自許,未來將更致力於提升高效率馬達、電動車/電動船的動力系統優化研製,電動車整車系統的再升級,實現打造全球先進綠能環保動力先驅的目標。
致勝秘笈:
專注於先進馬達研製生產,勇於挑戰小眾市場、開拓嶄新應用,並成功建立產業供應鏈,以團體力量競爭國際。
在成功成為美國電動車廠TESLA的動力馬達供應商後,持續提升設計與製程實力,贏得更多知名國際車廠青睞,同時拓展電動船動力系統、風力發電機和養殖用水力的發電機系統等節能動力方案,是不折不扣的台灣先進綠能環保動力先驅
◎發表於2012年第一屆國家產業創新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